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四圣諦(一)

 

【四圣諦的意義】

‘諦’就是如是不顛倒,既是真理。‘圣諦’是圣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。‘四圣諦’說四種真理:一者、苦圣諦;二者、集圣諦;三者、滅圣諦;四者、道圣諦。唯有佛陀才能開示它,其余的人只能隨著佛陀而解說,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覺悟,沒有辦法以四圣諦來度化眾生。辟支佛知道世間的苦果,知道苦的原因,知道滅苦的果,但是卻沒辦法講出滅苦的‘道’。這個‘道’是種種的修行方法,他沒有辦法開示詮釋,所以四圣諦唯有佛陀能圓滿的闡述。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沒有四圣諦,其他的圣者是以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的。

佛陀闡釋四圣諦的目的,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。‘苦’是指世間的苦果;‘集’是苦升起的原因--世間因;‘滅’是苦熄滅的果--出世間的果;‘道’是滅苦的方法,通往涅槃的道路--出世間的因。在經(jīng)典中有這樣的比喻:眾生的身心有種種的生死業(yè)以及煩惱,既是有各種的心病,佛陀將此病情,以及病情之所在處,告訴眾生,并且指出那些解脫的圣人,沒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悅,以及解脫病苦的方法。

【四圣諦的次序】

(一)、苦諦:說明世間是苦果。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,應(yīng)該遍知,這是世間的苦果,也是生死的流轉(zhuǎn)。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,才能醫(yī)治它。

(二)、集諦:說明業(yè)與煩惱是苦的根源。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,將之?dāng)喑_@是世間的因果,也是生死的流轉(zhuǎn),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(zhuǎn)的原因。

(三)、滅諦:說明解脫與證果。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,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?要認(rèn)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?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?這是指出世間的果,就是解脫、清凈的境界--涅槃。

(四)道諦:說明離苦的道路。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,應(yīng)該修學(xué)。這是指出世間的因,我們應(yīng)該學(xué)習(xí)、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,努力不懈地修行,最后就可解脫生死。

【一、苦圣諦】

苦既是逼惱的意思。眾生經(jīng)常被無常所患累、所逼惱,所以說是苦。苦相可分為三苦以及八苦;苦果可分為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兩種果報(bào)。

(一)、苦處:

(1)、有情世間:眾生的身心活動,稱為有情世間。1、根據(jù)眾生的種類來分:

它可分為五類:地獄、惡鬼、畜生、人、天人,稱為五趣;另一種分類加上阿修羅,和稱為六道。

2、根據(jù)三界來分別:

根據(jù)欲(欲望)以及色(物質(zhì)),有情世間可分為欲界、色界以及無色界。

a、欲界:有飲食、睡眠、情愛(淫欲),這三種欲望。欲界的眾生皆具有此三種欲望,然而人類除了這三種欲望外,還加上愛財(cái),愛名,稱為五欲。

b、色界:此界的眾生都是依據(jù)禪定進(jìn)入色界,沒有欲界眾生的欲望,唯有清凈微妙的色身。

c、無色界:無色界的眾生不但沒有欲望;而且也沒有身形的器界;他們沒有身體,也沒有外在物質(zhì)的世間;只有五蘊(yùn)中的‘受’、‘想’、‘行’、‘識’等的心,以及心所生發(fā)在活動。

(2)、器世間:根據(jù)地、水、火、風(fēng)四大所形成的物質(zhì),以及星球、日月、山河大地,乃至小如針線等物質(zhì),以及物質(zhì)的活動現(xiàn)象,如光、聲音、風(fēng)、冷、熱等。

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是由我們過去的煩惱,造種種業(yè)所形成的力量而產(chǎn)生的,因?yàn)檫^去的煩惱造作,所以現(xiàn)在受報(bào);現(xiàn)在的煩惱又繼續(xù)造作。凡所造作(有為)都是無常;無常必然是苦,為什么呢?因?yàn)闊o常就不自主,不自在;眾生對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不能做主,所以稱為苦處。

(二)、苦相:

(1)、三苦:

1、苦苦:苦受以及順苦受的法。‘受’有苦、樂、舍三種受,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苦。苦苦是指苦受。除了苦受外,還有引起苦受的種種法也是苦,被稱為順苦受法。比如你的手被火燒到,手痛是苦,而燒你的那些東西的作用也應(yīng)該歸于苦。我們會感覺到苦受是由嗔引起,我們要遠(yuǎn)離、要拋棄,但它又如影隨形般地窮追不舍,所以我們覺得苦。八苦中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五種苦屬之。

2、壞苦:樂受以及順樂受法變壞而引起的苦。我們享受快樂時,它卻如朝露般的消失無影無蹤,令人懷念,我們貪愛,就感受到苦,稱為壞苦。是你感受到快樂的東西,稱為順樂受法,因?yàn)樽儔乃钥唷蹌e離與求不得苦屬之。

此苦苦與壞苦是由嗔、貪所引起的,此兩種苦凡夫可以世間的智慧覺知之,稱為世俗諦苦。

3、行苦:一切有為造作都是遷流變化,它包括苦苦、壞苦、舍受。我們不把不苦不樂受(舍受)當(dāng)作是一種苦,但依行苦來看,它也是一種苦,原因是:‘舍受’是不永恒地,它無常變化,舍受之后,樂受、苦受業(yè)接踵而來,因?yàn)樗w流變化,不能做主,不自在所以苦,此稱為‘行苦’。此種行苦愚癡的凡夫不知不覺,唯有圣人能覺知,稱為圣義諦苦,五取蘊(yùn)苦屬之。

(2)、八苦:既是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及五取蘊(yùn)苦。

1、生苦:每個人都有生苦,但都忘記了。以人類來說,生時的眾緣逼迫,就是苦。我們住胎時,子宮是最小的牢獄、胎兒手腳沒法伸直、縮成一團(tuán),好像坐監(jiān)牢,痛苦極了。此外,子宮里的種種不凈,如羊水、血等,我們都得忍受,真苦;胎兒出世時,要從小小的陰道中鉆出來,有如兩座山壓頂,母親受苦,嬰兒也受苦,這是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曉得的,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,苦不堪言;另外嬰兒的皮膚很細(xì)嫩,一出世接觸到冷熱空氣,身體好像針扎那么痛苦。此外,胎兒在母親的肚子里,覺得比較安全,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,無依無靠,苦到要死,怕的要命,所以生是一種苦。

2、老苦:我們的身心衰損,朽壞,生出種種的苦受,身體老化,慢慢的不聽話,不中用;而我們的心逐漸沒力,想東西也越來越遲鈍,樣樣不如人,因而覺得苦不堪言;人老不中用,皺紋滿面,腰彎背婁,老態(tài)龍鐘,做不了事情,苦死。有些老年人在家無所事事,又擔(dān)心被子女遺棄、孤寂與疏離難以掙脫,尋取溫暖與親情難得;年輕力壯時,高朋滿座,意氣風(fēng)發(fā),神采飛揚(yáng),誰也沒料到晚年的境遇卻是如此的孤單,寂寞與凄涼。

3、病苦:身體的四大不調(diào),百病叢生,所以苦。病有種種,有些病很輕微,有些病很嚴(yán)重,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,結(jié)果暴病而終。最可怕的是牙痛,痛到呱呱叫,家人都要讓你三分,真正來講,‘吃’是病,貪東西也是病,但這些是屬于心病,這兒講的是身病。我們的身體有如機(jī)器,終歸會變壞,變換就是病苦。

4、死苦:我們的壽命享盡,病逝,或是天災(zāi)人禍眾緣逼迫而終。臨命終時,死的境象令人難以忍受,恐怖之心油然而生。有些人死時,嚇的面色變青,死相可怖;有些人在死時,不愿死去,雙手抓的緊緊。如果有一天我們發(fā)覺雙手不能動彈,一定苦的要命;人要死的時候,身體各部分慢慢的動彈不得,內(nèi)心一定很恐慌,這就是死苦。大家都知道這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甚至已經(jīng)麻木了,無可奈何的接受;大家說反正都要死、想它做什么?但是沒人講反正要病嘛,理它干嘛?當(dāng)你病了,會呱呱叫,病苦來時,就受不了。當(dāng)死還沒來臨時,你嘴巴大,愛講大話,當(dāng)它來時,你就怕死。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,你會嚇的要命,那就是怕死--死苦;還沒動到你,就嚇到如此這般,等死期到來時,更不用講了。

5、怨憎會苦:我們和冤家、仇人沒辦法避開,每每要見面,這就叫做怨憎會苦。比如一對夫妻,婚姻生活美滿,恩愛,過后吵架鬧翻了,但是為了兒女,夫妻之緣難斷,必須天天見臭、面臉臭;或是打工仔,雖與老板不和,但為了家計(jì),為了五斗米而折腰,天天要和不喜歡的老板見面;還有某些同事,跟你吵過一次架后,兩人見面就不說話,因?yàn)槟撤N業(yè)因緣,你不能離開他,天天要會面,這就是怨憎會苦。

6、愛別離苦:與至親,相愛的人乖離分散,所以苦。因?yàn)槟骋恍┮蚓墸膼鄣娜藘弘x你遠(yuǎn)去,你舍不得,所以感覺到苦。比如做父母親的,女兒出嫁或是兒子出國留學(xué),思念總在分手后開始,常掛心頭。有的傷心流淚,哭哭啼啼;有的睡不著,吃不下。這些還不太嚴(yán)重,嚴(yán)重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愛,相愛的人卻偏偏被拆散,很多情侶就因此跳樓殉情。在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;在東方有梁山伯與祝英臺,這些纏綿偉大的愛情故事,常使同情他們的人淚流滿襟。

7、求不得苦:我們用種種辦法與手段,希望獲得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或崇高的理想,但是結(jié)果還是得不到,這叫做求不得苦。它是最普遍的苦,因?yàn)槿说挠嗔耍@樣多的欲望我們沒法實(shí)現(xiàn)或得到,所以是苦。

8、五取蘊(yùn)苦:我們對五蘊(yùn)(既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種身心聚合)的身心產(chǎn)生執(zhí)著,稱為五取蘊(yùn)。取是執(zhí)取的意思。五取蘊(yùn)剎那剎那的生滅,它一直遷流變壞,所以是苦。

(三)、總結(jié):

在這三苦與八苦中,真正的苦是發(fā)生在于‘行苦’,此苦唯有圣人能覺知。佛教所說的苦與世間人所說的苦不同;佛陀出家修道,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間人所知的苦受、樂受的苦而已,佛陀所覺知的苦是:這個世間一切都是有為變化,終歸變滅,不能自主故苦,此苦稱為‘行苦’。如果佛陀沒有為我們闡述,我們凡夫?qū)λ遣恢挥X的,因?yàn)槲覀兠栽诳唷分小_@個苦必須以智慧觀察,所以初學(xué)佛者應(yīng)以聞、思、修中的‘聞慧’來了解‘行苦’是一種苦。這個‘行苦’并非‘苦苦’與‘壞苦’,而是因?yàn)椴蛔栽冢褪强唷?嗍ブB中最究竟的苦是‘行苦’,如果沒有它,我們可以想盡所有的方法,修各種福報(bào),追求種種的樂受;如果福報(bào)很大,在天上或人間享受五欲之樂的我們,根本就不知道苦為何物,只知道樂,那么這個苦圣諦就沒法成立。但實(shí)際上并不如此,這五欲之樂是包含在行苦中,因?yàn)樗鼤兓⒆儔模灰簿褪钦f即使升天做天人,在天上享樂,但天福有享盡之日,樂報(bào)沒了,苦報(bào)就接踵而來,所以‘行苦’是真正苦之所在。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(xiàn),該文觀點(diǎn)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(wù),不擁有所有權(quán),不承擔(dān)相關(guān)法律責(zé)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(quán)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(bào),一經(jīng)查實(shí)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6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39

相關(guān)推薦

  • 四圣諦(三)

    【三、滅圣諦】 滅圣諦既是苦滅圣諦。它說明眾生可以從生死相續(xù)不斷的苦報(bào)中得到解脫。滅是指滅除惑、業(yè)、苦,斷著貪嗔癡等無明煩惱,不再有造作之心,究竟不生,不生所以不滅,既是涅槃。 (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關(guān)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(xiàng)與喪事辦理之細(xì)節(jié)(三)

    第三、要重視四十九天的佛事,一定要盡力為亡人安排。   藏地的四十九天佛事主要念密宗的《聞解脫經(jīng)》,漢地不一定有這樣的條件,但也可以念顯宗的《金剛經(jīng)》、《阿彌陀經(jīng)》或者阿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[12]同分彼同分門:‘幾同分?謂五內(nèi)有色界與彼自識等境界故。幾彼同分?謂彼自識空時與自類等故。’什么是同分彼同分?即根境識三,各作自業(yè),名為同分;不作自業(yè),名彼同分。如眼根取色境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出離不看表象,只看內(nèi)心

    舍棄今生的真正含義是舍棄得、失、毀、譽(yù)、稱、譏、苦、樂這世間八法。不希求安逸富足、被贊美、被關(guān)注,不懼怕磨難挫折、被詆毀、被忽視。寵辱不驚,安貧樂道。自古以來講個人修養(yǎng)必定提到這些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三)

    三、一舉兩得之殊勝法門 很多人在聞思,也聽了《入行論》、《大圓滿前行?普賢上師言教》以及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等很多非常殊勝的論典,大家都很虔誠,也在根據(jù)自己的能力盡量地?cái)鄲盒猩疲M(jìn)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四念處(三)

    五、總相念處: 四念處除了這四個不同的觀行外,還有一個總相念處,既是在這四念處中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、苦、無我以及空性。既是:身念處是無常、苦、無我;受念處是無常、苦、無我;心念處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受想行識,亦復(fù)如是:這一句是說,受蘊(yùn)、想蘊(yùn)、行蘊(yùn)、識蘊(yùn)與空性——第八識如來藏的關(guān)系,也是如此。如,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;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通通不異空性如來藏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彌勒佛,現(xiàn)在其實(shí)還是菩薩,住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,叫兜率天。兜率天分內(nèi)外院,其外院住一般的天眾,其內(nèi)院則是彌勒凈土,住修行的菩薩們,彌勒菩薩在那里為其它菩薩講解第三轉(zhuǎn)法?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二、修集涅槃法緣 聲聞乘人,目的在證得解脫生死的般涅槃法。但一個有情從發(fā)心到證得究竟般涅槃,極速也需要經(jīng)過三生,至遲則須六十劫。經(jīng)三生是:第一生最初趣入資糧道,第二生修加行道,第三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地藏經(jīng)基本知識

    (3)供養(yǎng)的重心 已說十種供養(yǎng)差別,其中應(yīng)該注意兩點(diǎn): 第一、修財(cái)物供養(yǎng),應(yīng)以至誠恭敬,及廣大菩提心為主,物品豐盛美妙,則其次要。如《阿阇世王授決經(jīng)》中,貧女供一燈,如來為他受成佛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5日

發(fā)表回復(fù)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(xiàng)已用 * 標(biāo)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阿巴嘎旗| 中超| 太和县| 越西县| 太原市| 互助| 钟祥市| 山丹县| 托克逊县| 波密县| 柳林县| 金坛市| 宣威市| 图们市| 四平市| 宣汉县| 鹿邑县| 博野县| 信丰县| 新晃| 库伦旗| 通渭县| 蛟河市| 瑞昌市| 逊克县| 来宾市| 广安市| 克拉玛依市| 石台县| 平顶山市| 井冈山市| 沧州市| 阳曲县| 乐安县| 水富县| 丰宁| 同江市| 卓资县| 寿阳县| 赫章县| 武乡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