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地藏經基本知識

(3)供養(yǎng)的重心

已說十種供養(yǎng)差別,其中應該注意兩點:

第一、修財物供養(yǎng),應以至誠恭敬,及廣大菩提心為主,物品豐盛美妙,則其次要。如《阿阇世王授決經》中,貧女供一燈,如來為他受成佛的記,即是最好的例證。如彼經說:‘一時,佛在羅閱祗國(王舍城)耆阇崛山(靈鷲山)中,時阿阇世王(未生怨王)請佛。飯食已訖,佛還祗洹。王與祗婆議曰:“今日請佛,佛飯已竟,更佛所宜?’祗婆言:“惟多燃燈也。”于是王乃敕具百斛麻油膏,從宮門至祗洹精舍。時復有貧窮老母,常有至心,欲供養(yǎng)佛,而無資財,見王作功德,乃更感激,行乞得兩錢,以至麻油家買膏。膏主日:“母人大貧窮,乞得兩錢,何不買食?”母日:“我聞佛生難值,百劫一遇,我幸逢佛世,而無供養(yǎng),今日見王作大功德,巍巍無量,激起我意,雖家貧窮,故欲燃一燈,為后世根本也。’于是膏主,知其至意,與兩錢膏,應得二合,特益三合,凡得五合。母則往當佛前,燃之。心計此膏不足半夕,乃自誓言:“若我后世,得道如佛,膏當通夕,光明不消。”作體而去。王所燃燈,或滅或盡,雖有人侍,恒不周匝。老母所燃一燈,光明特朗,殊勝諸燈,通夕不滅,膏又不盡。至明朝旦。佛告目連:“今天已曉,可滅諸燈!”目連承教,以次滅諸燈。燈皆已滅,惟此母一燈,三滅不滅,便舉袈裟以扇之,燈光益明。佛告目連:‘止!止!此當來佛之光明功德,非汝威神之所毀滅。”王聞之,向祗婆曰:“我作功德,魏魏如此,而佛不與我決(決定當來果報,就是受記);此母燃一燈,便受決,何以爾也?’只婆曰:“王所作雖多,心不專一,不如此母注心于佛也。”’

第二、應該知道,諸供養(yǎng)中,以正行供養(yǎng)為最上。亦即諸經論中所說的法供養(yǎng)。如《寶云經》卷六說:‘善男子!菩薩復有十法,名善供養(yǎng)佛。何等為十?以法供養(yǎng)于佛,以救拔濟眾生供養(yǎng)于佛,以教化眾生令立諸善根供養(yǎng)于佛,常與一切眾生利供養(yǎng)于佛,不舍愿行供養(yǎng)于佛,不舍菩薩所行供養(yǎng)于佛,言行相應供養(yǎng)于佛,心無疲厭供養(yǎng)于佛,不舍菩提供養(yǎng)于佛,不以財施供養(yǎng)于佛。何以故?善男子!如來法身不待財施供養(yǎng),唯以法施供養(yǎng)為上,以具足供養(yǎng)利益眾生,令得安樂常獲善利。善男子!若不能利益眾生,放舍善法,所作無無厭,好喜妄語,志意下劣,心生疲厭,離菩提心,有如是等,不能為諸眾生而作利益。何以故?菩薩要依眾生修諸功德,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若無眾生,終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。為具佛道,以法供養(yǎng)為最第一,不以財施為真供養(yǎng)。善男子!具此十事,是名菩薩能善供養(yǎng)。’

《瑜伽師地論》四十四卷在說完十種供養(yǎng)以后也說:‘如是供養(yǎng)(正行供養(yǎng)),為最第一,最上最勝,最妙無上。如是供養(yǎng),過前所說具一切種財物供養(yǎng),百倍千倍,乃至鄔波尼殺曇(此云數極義微細義)倍。’由上經論所說,可知正行供養(yǎng)之殊勝。故佛弟子,應該以修學正行供養(yǎng)為主,尤其出家佛弟子,為住持佛法,教化眾生,成辦自己的道業(yè),更應該特重修學正行供養(yǎng)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5日 下午8:19
下一篇 2024年5月15日 下午8:20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六)四分: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見分,三自證分,四證自證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,故名四分。 相是相狀,所緣為義。即能緣心自體轉變起用的時候,無記緣心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: “生死何從、何緣而有?”即以智慧觀察所由:“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十二因緣(二)

    (8)、愛:我們有了受,就迷在其中,對于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。因為有了受就有‘愛’,對這個受染著、渴求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,整天不讓它看東西,肯定它受不了,會覺得很辛苦。眼睛整天愛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印光大師談《禪與凈土》

     印光大師談《禪與凈土》   佛教大綱,不外五宗。五宗者,即“律、教、禪、密、凈”是。“律”佛法根本,嚴持凈戒,以期三業(yè)清凈,一性圓明,五蘊皆空、諸苦皆渡;“教”乃依教修規(guī),離指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為什么有時好人不得好報?或好心不得好報? 首先、人們對好人、好心的概念很模糊。好人的最低標準,應該是受持五戒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因為受持五戒是得人身的基本條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四念處(三)

    五、總相念處: 四念處除了這四個不同的觀行外,還有一個總相念處,既是在這四念處中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、苦、無我以及空性。既是:身念處是無常、苦、無我;受念處是無常、苦、無我;心念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六波羅蜜(四)

    (六)、智慧: 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。 (1)、世間智慧:古印度稱為五明,既是世俗慧。 1、聲明:世間的種種語言。 2、因明:世間的哲理、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十八)   疑、見取、戒禁取、邪見四種,除苦受外,與樂、憂、喜、舍四受相應。疑與后三見,皆分別起,地獄中無分別惑,所以不與苦受相應。欲界的疑,若先作惡行,疑苦集諦等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三皈五戒(一)

    三皈五戒 一、皈依的意義: 皈依既是皈向、依靠之意。根據佛法說,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回,在生死苦海中浮沉,無依無靠,甚為可憐;這好比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南洋討生活的人兒,他們離鄉(xiāng)背景,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丁、所皈依的正體 上面已經說真正的皈依處,唯有佛法僧三寶。這里應該指明所皈依的主體,使我們明確的了解正所皈依的三寶體勝。在大小乘的經論中,說到所皈依三寶的主體時,都說皈依佛寶,是皈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
發(fā)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寿宁县| 海盐县| 习水县| 澜沧| 开江县| 广东省| 大埔县| 宿州市| 冀州市| 九江县| 商洛市| 积石山| 张掖市| 通化市| 绥棱县| 庐江县| 密山市| 海口市| 八宿县| 天水市| 闻喜县| 元阳县| 武宁县| 天柱县| 伊宁县| 宣汉县| 都匀市| 神池县| 左权县| 长垣县| 灵川县| 宾阳县| 威信县| 兰溪市| 桑植县| 同德县| 丰都县| 曲麻莱县| 平罗县| 荔浦县| 铁岭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