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三皈五戒(一)

三皈五戒

一、皈依的意義:

皈依既是皈向、依靠之意。根據佛法說,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回,在生死苦海中浮沉,無依無靠,甚為可憐;這好比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南洋討生活的人兒,他們離鄉背景,舉目無親,無依無靠地在一個人地生疏的新環境里生活,真是可憐;又比如為了避開戰火的蹂躪,從越南逃來新加坡的難民,他們無依無靠,連一個親人也沒有,只依靠他國與社會熱心人士的救濟,過著寄人籬下地凄慘生活。這與我們在生死輪回的業海中飄浮,無依無靠的情景時一樣的。以世間法來說,我們可以依靠父母、兄弟姐妹、朋友等等;但依佛法來講,以生死的觀點來看,這是沒有用的,因為你我都還在生死輪回之中,怎么能做別人的依怙呢?比如,兩個不會游泳的人同時跌進海中,誰能夠搭救、扶持誰呢?我們在生死輪回的苦海中浮沉,依佛法來說,唯有佛、法、僧三寶才能做我們眾生的依怙,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。

二、三皈依:

(一)、皈依佛:我們皈依佛,向他學習與修學,以他為模范、為導師,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。此外,我們凡夫誰也靠不住,因為你今生做人,下一生可能做畜生,今生做畜生,來世可能做人,在六道輪回里轉來轉去,今生是好人,來世可能墜落,這樣的人我們怎樣依靠呢?所以唯有脫離六道輪回,大覺大悟的圣者--佛陀,才能做為我們的依怙。

佛陀覺悟世間的真相,他的三業清凈,沒有過失,這就是他的清凈處。另一方面,你我都有煩惱,誰都依靠不得,但是佛陀是個斷除煩惱的圣者,所以我們要皈依他。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,他誓愿度一切眾生,他會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依靠他的學佛者,所以我們要依靠佛陀。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賴佛陀,不能像小孩子依賴母親那樣,我們皈依佛是以他為導師,親近佛。我們要有生生世世見到佛的愿心,希望能夠遇到佛陀。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,甚至于阿羅漢也要依靠佛陀;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羅漢,他們生生世世追隨佛陀,因為阿羅漢證悟后深深的體驗到解脫的自在,他們清楚的知道,唯有佛陀才是他們真正的皈依處。

我們皈依佛后,應以佛陀為導師,向他學習,如見恩人般,生起恭敬之心而禮拜他。佛陀在生死輪回,還沒覺悟的時候,所做之一切都是為了眾生;佛陀無量劫努力不懈,修種種的難行、苦行都是為了度化眾生;佛陀修行圓滿,證得涅槃,不辭勞苦的為眾生闡釋佛法,把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,使我們也能解脫生死,故佛陀對我們的恩重如山,情深似海;如此偉大的圣者,我們應該報答他的恩典。所以我們應該感恩知情,恭敬的心禮拜佛陀。禮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,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。

(二)、皈依法:凡是能夠消除煩惱,調伏咱們的心的道理,就是法。法的意思就是詭則,既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狀態,有一定的性質,都稱為法。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的道理,稱為佛法。皈依法,就是皈依佛陀所覺悟、所演說的種種善巧的教法。在這些教法當中,有很多種類,例如: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等,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處,是皈依涅槃清凈的法,既是我們要皈向解脫者內心清涼、清凈、不生不滅、無為之快樂的法。

(三)、皈依僧:僧就是和合眾的意思。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,這些實踐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稱為僧,他們是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彌、沙彌尼等。然而這里的皈依僧,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賢僧,就是佛陀在世時,僧團中有很多證果的圣人,他們依據佛法修行,結果解脫證果,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榜樣。看到圣賢僧,我們應該生起信心,努力修行,斷除煩惱,于圣者一樣解脫生死,證得涅槃。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實行,我們應該尊重皈向。佛、法、僧和稱為三寶。

(四)、三寶的種類:

(1)、化相三寶:1、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,在印度有一位釋迦牟尼佛--佛寶,降生人間;2、當時跟隨佛陀的有無數出家的凡圣弟子--僧寶;3、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演說開示的種種教理,如四圣諦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緣等等--法寶。這是佛陀住世應化之際的相狀,稱為化相三寶。

(2)、住持三寶:1、我們現在所看到用玉琢、石刻、金鑄、泥塑、木雕、紙繪等的佛像--佛寶;2、我們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的出家眾弟子--僧寶;3、凡是佛弟子所結集的三藏經典,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--法寶,稱為住持三寶。有這些住持三寶,才能延續佛法的慧命,保持佛教的精神,傳布佛教的教義。而我們有因緣遇到,這是人間最難得的事。因為在六道輪回中很難遇到佛、法、僧,故稱之為三寶。因為我們見到佛、法、僧,會生起解脫、清凈之心,有這些的心念,才能朝向解脫;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寶,我們就很難有因緣解脫,所以佛、法、僧是難能可貴的,合稱為三寶。

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寶中的佛陀,已離我們遠去,無緣見到。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寶中的玉琢、石刻、金鑄、紙繪,乃至木雕的佛像,這些只不過是假像而已。但是當我們看到這些佛像,會興起佛的心想,使我們深深的懷念起佛陀、戀慕佛陀。雖然我們無緣接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,但是還有這殊勝的因緣見到佛像,能夠繼續在我們的心里種下善根,依這個化相三寶,提升我們的內心,對于三寶更進一步的皈向。

(3)、自性三寶:我們到寺廟去禮拜佛陀,能生起清涼與清凈的心,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,這能使我們朝向解脫之道,此既是三寶可貴之處。這些清凈的心是我們本來具有的,這就是所謂的自性三寶。我們自心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,因為迷失,所以感受不到;我們自心中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相,我們也不知不覺;我們的自心本來具足一切,沒有所謂的和合分開,大家一律平等,這些我們都不曉得,因為三寶的因緣使得我們認識到自心,那是非常可貴的,所以我們看到佛、法、僧,要生起如獲至寶之想。

皈依三寶并不是舉行三皈儀式后,盲無目標的禮拜三寶,而我們每天禮佛拜佛,是要在我們的業因緣里面種下一點兒善根;時時懷念三寶的功德,時時提醒自己要修行解脫。我們凡夫整天在煩煩惱惱中,不知道要怎樣解脫。如果我們每天都有皈向三寶的心,就會鞭策自己,努力修行,斷除煩惱朝向解脫。

我們皈依后,內心要至誠的皈向佛法僧,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無邊無際的佛法大海中,努力修學,精進不懈。

皈依者的行持:

1、親近善知識:我們皈依之后,應該親近善知識。

2、聽聞正法:我們親近善知識,聽聞正法,生起正見。

3、依教奉行:我們不止要聽聞正法,而且要信受奉行,以僧為榜樣,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法。如果我們每天這樣的皈向,滿滿地就有機會解脫。我們皈依三寶,應該天天做如是的觀想:佛陀是那么的偉大、慈悲,是人間最偉大的導師,我們應該向他學習;佛法的道理是那么清涼,能使我們放下無數的煩惱,逐漸的走向解脫;僧--放下世緣,出家修行,守道清白,梵行高遠,和合無諍,慈悲一切,是佛法的實踐者,修行證果,使我們升起無限的信心,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。

4、護持與供養:在佛、法、僧三寶中,僧寶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法師們本著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愿眾生皆離苦’的偉大情懷,依據佛制清苦辦道,弘法利生,使佛法繼續流傳,這是難能可貴的,是值得我們護持與供養的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3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8

相關推薦

  • 四禪八定(三)

    (1)、空無邊處定: 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,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,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;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;有對想是由鼻、舌、身與耳識而生起的。在四禪中做‘空’想,既是沒有色(物質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三皈五戒(三)

    (三)、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: 五戒本來是做人的根本,不論佛陀制定與否,五戒中的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條戒,是人都會知道它是罪惡的,既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會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。佛說有一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六、功能,如來于所作利益有情事業時,不借待作意發愿而作,因為如來于利樂有情事業已圓滿覺證無礙故,由菩薩行位無量劫來作有情利益事業的加行智為親屬故,于彼利益有情事業無量劫來恒時專志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丙、真正的皈依處 真正的皈依處,唯有三種,即佛、法、僧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六十四卷說:‘問:皈依有幾種?……答:皈依有三種,謂佛法僧。四緣故,有爾所皈依: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,二于一切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別相念住位 修解脫行者,由修五停心觀,心便得定。既已成就了殊勝的奢摩他,為了成就毗缽舍那,則應進一步修習四念住觀。四念住是: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住。于身等四相別別觀察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五、怨僧會苦五相:(一)與彼會生憂苦故。即與怨憎的人相會之時,心懷怨結,引生憂苦。(二)治罰畏所依止故。倘若與已有怨恨的人有權有勢,一朝會面,畏其假借權勢治罰于己,于治罰生起怖畏故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十二因緣

   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,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,首先就得認識三寶、四圣諦及十二因緣。根據經典的記載,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,就是觀這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五戒是良醫

    一、眾生受戒入佛位 ?諸位善男子、善女人:你們發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;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間上做一個完美的人;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嗎?當然也可以,但功行福德沒有受了戒那樣來得廣大哦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七、于食知量,《偷伽師地論》第二十一卷說:‘云何于食知量?謂彼如是守諸根已,以正思擇,食于所食;不為倡蕩,不為驕逸,不為飾好,不為端嚴,食于所食。然食所食,為身安住,為暫支持,為除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[12]同分彼同分門:‘幾同分?謂五內有色界與彼自識等境界故。幾彼同分?謂彼自識空時與自類等故。’什么是同分彼同分?即根境識三,各作自業,名為同分;不作自業,名彼同分。如眼根取色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两当县| 南投市| 承德市| 会东县| 体育| 蒙自县| 兴和县| 东乌珠穆沁旗| 三明市| 武宁县| 宝兴县| 桓仁| 日喀则市| 天祝| 运城市| 平利县| 河北省| 贺州市| 长垣县| 华亭县| 广昌县| 阳原县| 铜陵市| 陕西省| 石河子市| 金寨县| 封开县| 崇仁县| 宽甸| 邹平县| 海门市| 南阳市| 班戈县| 偃师市| 黎城县| 绩溪县| 沙湾县| 茂名市| 荥经县| 仁寿县| 绥阳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