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十二因緣

十二因緣

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,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,首先就得認識三寶、四圣諦及十二因緣。根據經典的記載,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,就是觀這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后果,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、業行及苦果(即惑、業、苦);它們相依,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,使到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,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回;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、沒有作者、也沒有受者。

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,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?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。

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。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,因為一個因緣升起,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,故佛經中常說:‘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。’這句話的意思是:有這樣的東西生起,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;有這樣的東西消滅,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。

一、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:

第一重因果:過去因到現在果。

過去因:無明是過去迷惑。

行是過去造業。

(1)、無明:我們迷惑無知,對善惡因果不明白,于佛、法、僧三寶不明白,也不知不覺,這就稱為‘無明’。在十二因緣中的‘無明’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。

(2)、行: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,發動心驅使身,口,意造業,此稱為‘行’。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,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,所以‘行’就是業報,使我們投胎輪回生死。現在果: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是現在苦果。

(3)、識:眾生前生死時,名色(精神與物質)的活動散滅,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。好像前世是人,死后轉生為烏龜,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,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。因惑業導致,此‘識’重新入胎。此‘識’與前六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不同,在此處特別指入胎的‘識’。在南傳佛教只說為‘識’,但大成佛教的唯識宗說是第八識--阿賴耶識。我們死后,生前的名色散掉,心識繼續活動,形成意生身,也就是中陰身,它能夠入胎。

(4)、名色:名者心也,‘色’者身也。‘識’入胎后,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。胞胎漸漸長成,物質的身軀慢慢的形成,就有六根;精神活動也慢慢產生知覺。在這成長的過程中,當它六根還沒圓滿生成時,精神活動成為‘名’,身軀的生長稱為‘色’。實際上現在我們也有‘名色’,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稱為‘名’,身軀稱為‘色’;但當胎兒生長時,六根未具,精神與物質的活動,稱之為‘名色’。這是為了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,而特別給予的名稱。

(5)、六入:名色慢慢生長,六根生出來后,就有‘六入’。因為我們從此得到消息,知道外境,故稱為‘六入’。‘六入’又名‘六根’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因為‘六識’從此生起,像樹根能長出樹木,故稱為‘六根’。六根成長依胞胎,成長圓滿之后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,此時六根就完全具足。

(6)、觸:根、塵、識和合的心理作用,成為‘觸’。此事一個心理作用,成為‘心所’,并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。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后,六根就接觸到外境。胎兒一出世,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,而第一個受是苦受。同樣的,眼、耳、鼻、意,與外境接觸時,也產生眼觸,耳觸、鼻觸、舌觸和意觸。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、不自在故是苦果。

(7)、受:有了這個觸后,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,而生起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—舍受。十二因緣從‘無明’、‘行’、‘識’、‘名色’、‘六入’、‘觸’一直到‘受’,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,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,現在承受到果報,而使我們擁有之。

第二重因果:現在因到未來果。

現在因:愛、取是現在迷惑。

有是現在造業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0
下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2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第二四德 皈依三寶的第二類四種功德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六十四卷說:‘復獲四德: 一、大護圓滿。 二、于一切種邪信解障,皆得輕微,或永滅盡。 三、得入聰睿正行正至善士眾中,所謂大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五、怨僧會苦五相:(一)與彼會生憂苦故。即與怨憎的人相會之時,心懷怨結,引生憂苦。(二)治罰畏所依止故。倘若與已有怨恨的人有權有勢,一朝會面,畏其假借權勢治罰于己,于治罰生起怖畏故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六、與三學相攝:十波羅蜜多與戒定慧三學互相攝持者,如《成唯識論》卷九說:‘戒學有三:一、律儀戒,謂正遠離所應離法。二、攝善法戒,謂正修證應修證法。三、饒益有情戒,謂正利樂一切有情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天:共有二十八重,其中欲界六重,色界十八重,無色界四重。 一、欲界天(共六重): 四天王天、忉力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 二、色界天(共十八重): 1、初禪天:梵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十八)   疑、見取、戒禁取、邪見四種,除苦受外,與樂、憂、喜、舍四受相應。疑與后三見,皆分別起,地獄中無分別惑,所以不與苦受相應。欲界的疑,若先作惡行,疑苦集諦等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五位百法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,就是為不了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,并且法相名詞多以萬計,更不容易從各個名相之間得到系統的認識。但是我們假若能夠從某些有系統性的名相去學習,而弄清楚其意義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四) 第十、所觸一分,是身根所對,身識所緣的境界。《對法》說二十二種:滑、澀、輕、重、軟、暖、急、冷、饑、渴、飽、力、劣、悶、癢、黏、病、老、死、疲、怠、勇。觸有二種:一能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六塵: 色塵:即眼根所對所觸、被眼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聲塵:即耳根所對所觸、被耳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香塵:即鼻根所對所觸、被鼻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味塵:即舌根所對所觸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: “生死何從、何緣而有?”即以智慧觀察所由:“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五利使:相對于五鈍使(貪嗔癡慢疑)鈍且難斷而言,利且易斷,故名五利使,即我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其中,我見、戒禁取見,與三縛結相同,而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三者,其實就是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象州县| 修武县| 香港 | 山丹县| 同心县| 皮山县| 商城县| 涿州市| 阿鲁科尔沁旗| 乌兰浩特市| 江阴市| 尤溪县| 磴口县| 民勤县| 巴青县| 灵丘县| 安丘市| 修文县| 太仆寺旗| 静乐县| 安岳县| 兰西县| 资溪县| 黔西县| 双辽市| 林口县| 浦东新区| 海宁市| 凉山| 固始县| 洪洞县| 封开县| 德格县| 桑植县| 滨海县| 万源市| 巩留县| 泰来县| 衡阳市| 阿克陶县| 绥中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