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六波羅蜜(四)

(六)、智慧:

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。

(1)、世間智慧:古印度稱為五明,既是世俗慧。

1、聲明:世間的種種語言。

2、因明:世間的哲理、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,稱為因明。

3、醫方明:醫學知識,醫治眾生種種疾病的學問、方法,稱為醫方明。

4、工巧明:世間的種種科技、技術,稱為工巧明。

5、內明: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為內明,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。

佛法稱為內學,其他的知識稱為外學。這五種學問稱為世俗的智慧,我們以世間分析、聰明智慧,就可學習他。

(2)、圣義諦慧:

通達人、法二種無我真實的智慧。既是要以此智慧覺悟這個世間‘人無我’、‘法無我’。所謂的‘人無我’既是無作者、受者之眾生;‘法無我’既是一切法空無自性。修行者覺悟到人、法二無我之智慧,稱為圣義諦慧。此智慧是世間最究竟、最優勝的道理,它既是佛陀所說的無我、無常、苦、空,也就是一切萬法無自性空。覺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夠解脫,故唯有佛陀與阿羅漢等解脫者能覺悟的智慧,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。

(3)、饒益有情慧:

此智慧只是佛與大菩薩才能完成,既是說佛、大菩薩能有種種智慧判斷,知道如何給眾生利益;眾生有何煩惱,要以何法來度化,使他們解脫生死等等,稱為饒益有情之妙慧。佛陀有無上的智慧,他教導貪心重的眾生,修布施來對治它;淫欲心重的眾生,修不凈觀來對治它,此既是饒益有情慧。

饒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,這些智慧是我們真正修行之所在,被稱為‘眼睛’。就好像一個人走路要到達目的地,就要有眼睛;如果菩薩沒有智慧,在修行過程中,就會做出一些不得要領的盲修瞎練,所以佛法中說‘五度如盲,智慧如眼。’既是此意。

釋迦牟尼佛稱為覺者,就是智慧的覺悟。身為佛弟子的我們,就是要學習佛陀智慧的覺悟,并非要學習佛陀走路、善心或功德;而其他的各種修道法都是學習怎樣去完成智慧的覺悟。覺悟是修行者的最終目標,學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個覺者,只認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,了不得的大人物,那就容易誤解學佛的目的。佛是覺者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的圣者,所以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就是智慧。而菩薩所修行的六度,最終是要完成智慧波羅蜜。如果一個菩薩行者能完成智慧波羅蜜,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,還必須完成智慧波羅蜜。

菩薩以修學一切佛法,觀察世間,通達人、法二無我,然后要學習種種利益眾生的方法。如果菩薩覺悟,證得果位后,而不會利益眾生的方法,就得努力修學,如一些中國禪宗開悟之后的祖師一樣,要跟隨另一位祖師學習接引渡化眾生的方法。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,化度他們的法則也不一樣。如果教導他們的方法不合根機,則不能另眾生覺悟。

佛陀時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,他教導兩個弟子修行,一個弟子修不凈觀;另一個修數息觀。他們修學了一段時候、都沒有成就,舍利弗尊者就去請教佛陀。佛陀說:‘你的兩個弟子,一個在家時是打鐵的,應修數息觀,而不是不凈觀;另一個在家時是替人收尸的,應修不凈觀,而不是數息觀。你不懂得利用適合眾生根機的修行方法教導他們,所以沒有成就。舍利弗的兩個弟子聽從佛陀的教導去修行,很快就證果了。由此可見,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夠修行覺悟,卻不懂得如何應機緣教導令人覺悟,所以我們修學菩薩道者要令眾生覺悟,就得學習饒益有情慧,既是學習給眾生利益的種種智慧觀察力。

五、修行六度的加行法:

所謂的加行,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,勇猛地修行不退,稱為加行。菩薩的加行以布施來說是菩薩應該觀察:我要給予眾生利益,現在有眾生來求助于我,就要歡歡喜喜地布施給他;另一方面,布施可得大財福德,將來會有更多的大財寶、福德布施給眾生,所以要努力布施;在另一方面是菩薩深知自己有慳貪的心,要用布施來對治他,故要努力布施,此就是布施的加行。

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樣,菩薩觀察:我要給眾生利益,就要持戒,不要損害他們;另一方面,菩薩若不持戒,自己就會墜落,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,那又怎樣去利益眾生呢?所以菩薩以自利利他兩種心,努力去觀察修行六度,勇猛不退的去完成六波羅蜜,稱為加行。

六、修行六波羅蜜之功德:

修行六波羅蜜具有四種最殊勝的威德:

(一)、修布施可度慳貪;修持戒可度毀犯;修忍辱可度嗔心;修精進可度懈怠;修禪定可度散亂;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見。

(二)、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資糧:古時的人出遠門,有些地方是沒有東西吃的,所以身邊要帶一些錢、食物與飲品等必需品,稱為資糧;而修行也要有資糧,菩薩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資糧。

(三)、修行六度在現世法中,自己得到利益,從攝受眾生中也可得到利益。

(四)、修六度將來可得到廣大無量的異熟果。所謂異熟果是:現在做業,將來在不同時候、不同地點才得到果報。例如:殺母是逆罪,今生死后必定下地獄受苦,這就是一種異熟果。修六度將來可得到種種好的果報,所以六度能令菩薩到達生死解脫之彼岸。

七、總結:

布施度慳貪;持戒度毀犯;忍辱度嗔心;精進度懈怠;禪定度散亂;智慧度愚癡(邪見)。此六度可度我們的煩惱,同時也能度眾生,所以它被稱為六波羅蜜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0
下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1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三、稱為寶的意義 佛法僧三種為什么稱為‘寶’呢?因為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,離苦得樂,解脫系縛,得大自在的導首,極為尊貴,如世間的珍奇寶物,所以稱之為寶,《寶性論》中,用世間珍寶的六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觀世音菩薩(四)

    《四》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在佛門課誦之中,有一首觀音贊,其中有四句話,很可借來一用:「三十二應遍塵剎,百千萬劫化閻浮。」又說:「千處祈求千處現,苦海常作度人舟。」 根據《阿彌陀經》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四、辨相:布施等十種波羅蜜多之所以得名波羅蜜多,是有一定的因緣條件的,否則普通的善心凡夫和修解脫行的二乘人,也能修行布施持戒等,是否也可以稱他們所行所作就是波羅蜜多呢?不能,這些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七) 四、佛說三科的意趣 如來說蘊、處、界三科的意趣,經論中說有多種,這里且舉《俱舍論》所說的三義,如該論界品頌說:‘愚根樂三故,說蘊處界三。’這就是說,世尊說三科法門的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印光法師《太上感應篇直講序》

    印光法師《太上感應篇直講序》   人性本善,由對境涉緣,不加檢察,遂致起諸執著、好惡,種種情見,以埋沒本性者,比比皆是;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,冀人依行,以復其初。其語言雖多,總不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由自性故,諸天非所皈依。由于諸天神等煩惱隨逐,具諸有漏,性非清凈,倘不能自己調御,豈能調御他人?故非皈處。如來永斷諸漏:永害習氣,具三(身、語、意)不護,性極調善,亦能調御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五利使:相對于五鈍使(貪嗔癡慢疑)鈍且難斷而言,利且易斷,故名五利使,即我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其中,我見、戒禁取見,與三縛結相同,而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三者,其實就是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彌勒佛,現在其實還是菩薩,住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,叫兜率天。兜率天分內外院,其外院住一般的天眾,其內院則是彌勒凈土,住修行的菩薩們,彌勒菩薩在那里為其它菩薩講解第三轉法?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六塵: 色塵:即眼根所對所觸、被眼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聲塵:即耳根所對所觸、被耳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香塵:即鼻根所對所觸、被鼻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味塵:即舌根所對所觸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關于小乘與大乘: 乘,車之義。小乘即小車,只能自坐或乘坐少數人;大乘即大車,可以乘坐很多人。小乘指聲聞乘和緣覺乘,大乘指菩薩乘和佛乘。 小乘:只能乘坐少數人的小車之義,只是自度,不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长垣县| 竹溪县| 潼关县| 敖汉旗| 沙雅县| 阿拉善右旗| 革吉县| 康保县| 霍州市| 涿州市| 长寿区| 邢台市| 郎溪县| 凤庆县| 望江县| 察雅县| 潜江市| 黄冈市| 阳春市| 延边| 商都县| 鸡西市| 呈贡县| 章丘市| 洛阳市| 林州市| 兰坪| 榕江县| 顺平县| 平乡县| 卢龙县| 定襄县| 高唐县| 定安县| 赞皇县| 抚松县| 遂昌县| 海门市| 三河市| 会昌县| 兴义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