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印光法師《太上感應篇直講序》

印光法師《太上感應篇直講序》

  人性本善,由對境涉緣,不加檢察,遂致起諸執著、好惡,種種情見,以埋沒本性者,比比皆是;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,冀人依行,以復其初。其語言雖多,總不出格物致知,明明德,止至善而已。所言格物者,格如格斗,如一人與萬人敵;物,即煩惱妄想,亦即俗所謂人欲也。與煩惱妄想之人欲戰,必具一番剛決不怯之志,方有實效;否則心隨物轉,何能格物?致者,推極而擴充之謂。知,即吾人本具愛親、敬兄之良知,非由教由學而始有也。然常人于日用之中,不加省察檢點,從茲隨物所轉;或致并此愛親、敬兄之良知亦失之,尚望其推極此良知,以遍應萬事,涵養自心乎!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,止至善,最初下手,令先從格物致知而起;其所說工夫,妙無以加,然欲常人依此修持,須有成范,方能得益。五經、四書,皆成范也。但以文言浩瀚,兼以散見各書,不以類聚,頗難取法;而未多讀書者,更無因奉為典型也。太上感應篇,撮取惠吉、逆兇、福善、禍淫之至理,發為掀天、動地、觸目、驚心之議論。何者為善?何者為惡?為善者得何善報?為惡者得何惡報?洞悉根源,明若觀火。且愚人之不肯為善,而任意作惡者,盍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。今知自私自利者,反為失大利益,得大禍殃,敢不勉為良善,以期禍滅福集乎?由是言之,此書之益人也深矣!故古之大儒,多皆依此而潛修焉。清(代)長洲彭凝祉,少奉此書,以迄榮膺殿撰,位登尚書后,尚日讀此書,兼寫以送人,題名為《元宰必讀書》;又釋之曰:“非謂讀此書,即可作狀元宰相,而狀元宰相,決不可不讀此書。”其發揮可謂透澈之極;然見仁見智,各隨其人之性質。此書究極而論,止乎成仙,若以大菩提心行之,則可以超凡入圣,了脫生死,斷三惑以證法身,圓福慧以成佛道;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。此書注解甚多,惟清元和、惠棟之箋注,最為精深宏暢,惜非博學之士不能閱。次則匯編,實為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,而不甚通文之婦孺,猶難領會。惟直講一書為能普益,然文雖淺顯,詞甚優美,淺而不俗,最易感人。香濤居士出資千元,排印廣布;亦有同志各相輔助,愿令此書周遍寰宇,庶幾人修十善,家敦孝悌。知禍福之惟人自召,善惡之各有報應,則誰肯為惡而召禍乎?此風一行,善以善報,則禮讓興行,干戈永息,人民安樂,天下太平矣!愿有財力智力者,或廣印以流布,或說法以講演。俾未失本性者,愈加純真,已失本性者,速復厥初。其為功德,何能名焉!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6月14日 下午9:22
下一篇 2024年6月14日 下午9:23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修斷 一、所修勝行—六波羅蜜多 菩薩于諸行位中,修習無量法門,若隨類攝,六種波羅蜜多可以攝盡;所以六波羅蜜多,是菩薩的正道,也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。如《解密經》經中佛告觀自在菩薩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五戒是良醫

    一、眾生受戒入佛位 ?諸位善男子、善女人:你們發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;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間上做一個完美的人;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嗎?當然也可以,但功行福德沒有受了戒那樣來得廣大哦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煩惱所知二障 一、煩惱障:煩是擾義,惱是亂義,擾亂有情身心,不令出離生死苦海,故名煩惱。障是覆蔽義,即煩惱覆蔽涅槃不得解脫,是名為障,煩惱即障,故名煩惱障。其體即遍計所執實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四念處

      在佛教中,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。在三十七道品中,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。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,又稱為四念處觀。為什么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?因為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:這一句是說,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與空性——第八識如來藏的關系,也是如此。如,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;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通通不異空性如來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十二因緣(二)

    (8)、愛:我們有了受,就迷在其中,對于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。因為有了受就有‘愛’,對這個受染著、渴求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,整天不讓它看東西,肯定它受不了,會覺得很辛苦。眼睛整天愛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第四節 四諦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最初在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說四諦法輪教化五比丘,令他們觀察世出世間的因果道理,而知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。五八聽聞了這四諦法門,漏盡意解,成阿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六、諸門分別 蘊處界的名義等,已如上說,但三科中還有很多的差別意義應該分別,故諸論中在說了蘊處界的名義之后,總有諸門分別一科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五十五、五十六兩卷中,以五十八門分別: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觀世音菩薩(四)

    《四》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在佛門課誦之中,有一首觀音贊,其中有四句話,很可借來一用:「三十二應遍塵剎,百千萬劫化閻浮。」又說:「千處祈求千處現,苦海常作度人舟。」 根據《阿彌陀經》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阿賴耶識是什么意思

    「阿賴耶識」是印度的語言,中文的意義就是「我」的意思。人有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前七識都有死亡、毀壞的時候,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「我」,是吾人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巴中市| 溆浦县| 西贡区| 康保县| 郓城县| 北宁市| 鱼台县| 行唐县| 宣恩县| 诸暨市| 平湖市| 蓬安县| 黄平县| 甘洛县| 句容市| 兰西县| 尤溪县| 西林县| 东城区| 沙坪坝区| 明光市| 海宁市| 舞钢市| 梅州市| 耒阳市| 资兴市| 遂昌县| 息烽县| 哈密市| 北京市| 永胜县| 广州市| 高密市| 乌兰县| 平舆县| 临沧市| 凌云县| 聂荣县| 临猗县| 静乐县| 丹巴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