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修斷

一、所修勝行—六波羅蜜多

菩薩于諸行位中,修習無量法門,若隨類攝,六種波羅蜜多可以攝盡;所以六波羅蜜多,是菩薩的正道,也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。如《解密經》經中佛告觀自在菩薩說:‘善男子!菩薩學事,略有六種,所謂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、智慧到彼岸。’六度的意義很多,諸大乘經論中廣有解說,這里略說十二義如下:

一、辨列:1、布施,有財施、無畏施、法施三種。財施是布施一切財物,資益有情的根身。無畏施是幫助有情解脫水火野獸等和人為的逼迫等災害恐怖,資益有情的心意。法施是為有情宣說如理的正法,使有情知道止惡修菩,斷染證凈,資益有情的善報。2、持戒,有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三種。律儀戒,即菩薩所受的防非止惡的戒法,包括五戒、十戒等七眾所受的別解脫戒。攝善法戒,即菩薩所應修學的六波羅蜜多等善法學處。饒益有情戒,即菩薩應以善法資財神通等利樂有情等學處。3、忍辱,有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、諦察法忍三種。耐怨害忍,即菩薩能忍耐他有情對于自己所作的怨對損害。安受苦忍,即菩薩自己修行道法的時候,于所遭受的饑渴寒熱障礙等苦痛,能安然忍受,修道不退。諦察法忍,即菩薩對于甚深難解的法義,能以堅忍的意志審諦觀察思惟,以求悟入。4、精進,有被甲精進、攝善法精進、饒益有情精進三種。被甲精進,即于所修善行發起大譬意樂,勇悍不退,如古人入陣打仗,先行被寵鎧甲,即有威力,不生怯弱。攝善法精進,即正修行善法時進趣不息。饒益有情精進,即為利樂一切有情作諸事業,勇悍策進。5、靜慮,有安住靜慮、引發靜慮、辦事靜慮三種。安住靜慮,即遠離昏沉掉舉等障定法,引生輕安寂靜的等持現前,而能安住領受其樂,故名安住靜慮。引發靜慮,即由定力為依止,引發種種神通功德。辦事靜慮,即由定為依,消除有情的饑渴寒熱水火疾病等痛苦,成辦有情一切的利樂事情。6、智慧,有緣世俗諦慧、緣勝義諦慧、緣饒益有情慧三種。緣世俗慧,即通達聲明、因明、醫方明、工巧明、內明的五明智慧。緣勝義慧,即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真實的智慧。緣饒益有情慧,即為有情作助伴等俱行的妙慧。

又《解深密經》等,說十種波羅蜜多,即從第六度中開出后四度。第七方便善巧波羅蜜多,此有兩種:一迥向方便善巧(般若),二拔濟方便善巧(大悲)。第八愿波羅蜜多,此有兩種:一求菩提愿,二利樂他愿。第九力波羅蜜多,此有兩種:一思擇力(思慧),二修習力(修慧)。第十智波羅蜜多,此有兩種:一受用法樂智,二成熟有情智。就六開十來說,則第六度唯是無分別智,后四度皆是后得智攝,唯緣世俗故。

二、出體:施以無貪及相應思并彼所起三業為性,戒以受學菩薩時的三業為性,忍以無嗔、精進、審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,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,靜慮但以等持為性,后五皆以擇法為性。此是約自性出體而說,若并眷屬來說,則每一度皆以一切俱行的功德為體。

三、釋名:波羅蜜多得名,有總有別。總名者,波羅蜜多是梵語,波羅是彼岸義,蜜多是到義,隨順中國的語法,譯言到彼岸。彼岸指佛果位的菩提涅槃,乃至一切的所知境界;由六波羅蜜多可以覺了一切事理性相諸所知境,達到佛果位的菩提涅槃,所以名波羅蜜多。《解深密經》說,由五因緣故,說名波羅蜜多:一、無染著故,即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。二、無顧戀故,即于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,心無系縛。三,無罪過故,即于如是波羅蜜多,無間雜法,離非方便行。(間雜法,經中自說四種:(一)無悲加行,(二)不如理加行,(三)不常加行,(四)不殷重加行。非方便行,經說但攝財物饒益眾生,便為喜足,而不令其出不善處,安置善處。)四、無分別故,即于如是波羅蜜多,不如言詞執著自相故。五、正回向故,即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,回求無上大菩提果。釋別名者,《攝大乘論》說:于因中能破慳騰,于果中能裂貧窮,引得廣大財位福德,故名為施。于因時能息滅惡戒,引得等持;于果時能息滅惡趣,引得善趣,故名為戒。能滅盡自己忿怒怨仇之心,及能無恚地自住安穩和不損于他而令他安穩住,故名為忍。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,及能出生無量善法,故名精進。能消除所有散動,及能引得內心安住,故名靜慮。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,及能如理的真實知法和如量的品別知法,故名為慧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16
下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19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一、菩提 佛位圓證二轉依果,為菩提涅槃。菩提是能證的無漏智,涅槃是所證的真如理。菩提是所生得,涅槃是所顯得。 菩提是轉有漏雜染的八識而成的四智相應心品:(一)大圓鏡智:此智為一切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學知識

    (表四) 三、三身 這四種涅槃,總束為清凈法界,加前四智,以為五法。這五法就成為佛果位的自性、受用、變化三身。清凈法界是自性身(法身)。如《成唯識論》說:‘一、自性身,謂諸如來真凈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六波羅蜜(一)

      一、菩薩之意: ‘菩薩’是梵語‘菩提薩埵’(Bodhisattva)的簡稱。‘菩提’是覺悟的意思;‘薩埵’是有情之意,‘有情’簡單地說既是眾生;‘菩提薩埵’就是覺悟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八) 《對法論》第一卷,在建立想蘊文中,詳說諸想,述記根據《顯揚圣教論》第五卷想蘊建立差別的,三位義配釋,顯示諸想的差別:第一位約所依差別,建立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:第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三)

    我們對任何順逆均須保持清凈的洞見,視一切的相為圓滿清凈,勿使自心入于染污之中。我們必須以自身所處的地方,即為蓮師爭土銅色山的宮殿,而周圍的親戚朋友為勇父與空行,一切的音聲都為無休止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4、修行差別:‘云何修行故,三寶差別?謂于佛寶,應修供養承事正行。于法寶所,應修瑜伽方便正行。于僧寶所,應修共受財法正行。’承事如前已解,供養當在下文供養中說。瑜伽是相應義,包括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: “生死何從、何緣而有?”即以智慧觀察所由:“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八)

    (十三)吐痰 吐口水、吐痰的時候,念誦咒語:嗡阿西啊哈日唄梭哈。這樣痰液、口水也可以變成餓鬼道眾生的食物。對餓鬼道眾生來說,要得到這樣的東西都很不容易。 就像一個餓鬼給哲達日阿阇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錯過無常

    我們可以從觀察事物明顯的外觀與實際狀況,例如頭發、指甲、牙齒與皮膚等,去了解它們本質上都是不穩定、不可信賴的與不凈的。這是一種方式。如果我們加以研究,就能嚴肅地看待與認識它們,了解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九、凈相:修行波羅蜜多清凈之相,《解深密經》中說有總別二種,如彼經說:‘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凈相者,當知七種。何等為七?一者,菩薩于此諸法,不求他知。二者,于此諸法,見已不生執著。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长宁县| 报价| 甘肃省| 滨州市| 璧山县| 云南省| 沙河市| 澄迈县| 博湖县| 南皮县| 望都县| 迁西县| 启东市| 临沧市| 大渡口区| 林州市| 中江县| 望都县| 璧山县| 红河县| 荥阳市| 福建省| 金昌市| 龙川县| 康定县| 赣州市| 浠水县| 玛纳斯县| 江华| 普安县| 静乐县| 南和县| 巩留县| 荆门市| 永靖县| 阜新市| 五峰| 通渭县| 马边| 多伦县| 邓州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