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表十)


阿羅漢果的差別有六種:

一、退法,在證了阿羅漢以后,一旦遇著退緣,又忽起修惑,便退失所得之果,而降至不還果、或一來果、或預流果等。

二、思法,在證了阿羅漢以后,恒作是思:勿遇病等便于正念有所忘失,由此失念,令我有退??謶炙弥耸В虼顺K甲院Ξ吤?,而入無余涅槃。

三、護法,在證了阿羅漢之后,于所得果法,為令不退,精進防護。

四、安住法,在證了阿羅漢以后,能安住于所得果法;無勝退緣,雖不自防,亦能不退;無勝加行,亦不增進。

五、堪達法,即已證阿羅漢之圣者,其性質堪能調順,好修練根,能迅速達到不動種姓。

六、不動法,在證得阿羅漢果后,無論遇著什么事情,于行自在,不為一切煩惱所退動。這是最利根的阿羅漢。

六種阿羅漢中,前五種總名‘時愛心解脫’。恒時愛護所得法,故名時愛;心解脫煩惱纏縛,故名解脫。亦說名為時解脫者,以要待時才能入定及心解脫故。所待之時,《大毗婆沙論》一百零一卷說略有六種:一得好衣時,二得好食時,三得好臥具時,四得好處所時,五得好說法時,六得好補特伽羅時(好共住人,即同學)。前五種阿羅漢根鈍,要待前六種勝緣會合時,才能證得阿羅漢果,故得名時解脫。第六種不動法阿羅漢,名為不動心解脫,以不為煩惱退動,及心解脫故。亦說名為不時解脫,以不動法阿羅漢是利根性,不須待資具等勝緣會合時便能入定及心解脫故。

又說退法種姓,非是必定有退;乃至堪達,非是必定能達至不動;但約容許有的道理而建立此等名稱。

六種阿羅漢中,不動種姓,必無退理;前之五種,皆有退義。退有退性與退果的差別:

第一種退法阿羅漢,只有退果,而無退性;由于退法種姓,本身已住退性,最居下故,無可再退,退果即退失無學果而退住不還果等。思法等四種阿羅漢,有退性和退果兩義。退性,是從思法種姓退入退法種姓,或從護法退入思法,或從安住退入護法,或從堪達退人安住,是名為退性。退果,即由阿羅漢果退住不退果、一來果等位,是名為退果??偲饋碚f,退法等五種阿羅漢,皆有退果之義,其中思法等四種,并有種姓退失?!毒闵嵴摗氛f,假若思法等四種阿羅漢,先前在有學位中,即住于思法等四性,現今至到無學位上,亦住于思法等四性,此類阿羅漢,則種性與果法,皆無有進。原因是,這樣的四種阿羅漢,是由有學無學二種道力所成,極為堅固,故必無退理。若單于無學位上,由退法等種姓進修而成思法等四種種姓,則種性與果法,皆容許有退:唯由無學道之所成故。

又退果的意義,依有部宗說,只有后三果容許有退,初果則定無退理。如《俱舍論頌疏》說:‘依薩婆多宗,唯預流果,必定無退,以斷迷理見道惑故;諦理真實,楷定可依,圣慧已證,必無退理。后之三果,許有退果,以修道惑,是迷事故;事相浮偽,無定可依,斷迷彼惑,有失念退?!@是說,見所斷惑,妄計有我等,以無事相所依,名依無事,既證無我真理故必無過。修所斷惑,迷各別事起,即是可意不可意等所緣境,此相非無,名依有事,雖已斷迷彼之惑,但容有失念之退。若依經部師說,預流與阿羅漢必無退果,是圣道證故。中間二果(一來、不還),容有退失,以許有漏道證故。《俱舍論》注,認為經部師所說合理。經部師會通經中所說阿羅漢有六種差別,皆約現法樂住有退不退而安立,如《俱舍論頌疏》說:‘依經部宗,阿羅漢果有六種者,約現法樂住有退不退,非約退果。若得果姓,皆名不動,無六種也。現法樂住者,有漏四靜慮也。退此靜慮,名為退法。思此靜慮,名為思法。護此靜慮,名為護法。安住靜慮,名為安住法。堪達靜慮,名堪達法。不退靜慮,名不退法。約現法樂住,分六種也。’即依有部宗有退果的意義來說,諸阿羅漢從果退失后,由慚愧增故,在很短的時間內,就能夠復得,決無從果退后至未復得中間而有命終者。若有退而未復即命終者,則修梵行果,應非安穩可委信處了。

六種阿羅漢,依解脫不同,又安立為兩類:一、慧解脫,即依唯由無漏慧力,斷盡見修二惑,于煩惱障得解脫者,立名慧解脫。二俱解脫,即先由無漏慧斷盡了見修二惑,離煩惱障;又兼得滅盡定,離解脫障(即滅定障,以不染污無知為體),名俱解脫離定慧障,名之為俱。前慧解脫者,未離定障,故不得名俱。

阿羅漢果雖然有六種差別,但都是斷盡了三界見修二惑的聲聞乘的最高級的果位,在斷煩惱和證般涅槃所應學者,都已究竟無可學修,故得名無學。前面所說的初二三果及四向的圣者,有煩惱未盡,有圣道須學,所以通名有學。

上來所說的四向四果,都是就次第斷證而說的,此外還有超越斷證者,略述如下:若在凡夫位,先已由世間道斷除欲界修惑一品至五品,而后發起無漏慧入見諦者,在見道位中,與次第證者相同,名預流向。趣預流果故。至第十六心道類智,住預流果。若先已由有漏道斷欲界修惑第六品或七八品,而后發起無漏慧入見諦者,在見道位中,名一來向。趣一來果故。至第十六心道類智,住一來果。此名超越的一來,亦名位離欲者。若先在凡夫位中,已由有漏道斷欲界修惑第九品盡,或斷初定一品,乃至斷無所有處惑盡,而后發起無漏慧入見諦者,在見道位中,名不還向。趣不還果故。至第十六心道類智,住不還果。此名超越的不還,亦名全離欲者。但阿羅漢果,必無超證的道理,如《俱舍論》說: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10
下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14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丁、所皈依的正體 上面已經說真正的皈依處,唯有佛法僧三寶。這里應該指明所皈依的主體,使我們明確的了解正所皈依的三寶體勝。在大小乘的經論中,說到所皈依三寶的主體時,都說皈依佛寶,是皈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聲聞果與佛果

      一般學佛的行人,從努力修行,至因緣成熟時,就可覺悟證果。在佛教的證悟中,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。小乘的果位有四果;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‘地’,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三)諸門分別 (1)廢立:上來已說二十個隨煩惱的體相業用,但在經論中所說的隨煩惱,并不僅止這二十個,如貪、嗔、癡等,邪欲、邪勝解等,趣向、前行等,都名隨煩惱。既有多種,為什么這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業力與輪回(一)

      一、業的定義 古印度語稱為竭摩,梵語(Karma),巴利文(Kamma),中文翻譯為‘業’。業有三種含義:一者、造作;二者、行動;三者、做事。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中陰身:介于此世和下一世,過渡階段的生命形式。 人死后,在最多四十九天的時間內,會有一個臨時的身體,作為一個過渡。但中陰身一期的生命,最多只有七天。一共最多只有七期。所以每七天,就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三皈五戒(三)

    (三)、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: 五戒本來是做人的根本,不論佛陀制定與否,五戒中的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條戒,是人都會知道它是罪惡的,既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會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。佛說有一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三法印

    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以及涅槃寂靜。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,在其他宗教是絕對沒有的,這是佛教的特色,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處。三法印是闡釋人生宇宙的三個真理,它可協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聲聞果與佛果

    (二)、三明: 宿命、天眼與漏盡三通在斷除煩惱的阿羅漢才可稱為三明。此三明是以智慧證得徹底究竟,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;而‘通’只不過有此種能力罷了。 (1)、宿命通:具有三明六通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:能夠觀察自在心的菩薩們,在實踐甚深的智慧到彼岸的成佛之法的時候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就是已經進入中道現觀的境界里面了。雖然能觀的是妄心,所觀的是真心,但必須依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下面簡介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(為清楚起見,凡解釋心經原文的句子之前,都加一個記號“○”,以示區別。) 般若:讀作“bō rě”,意思是成佛的智慧,不但與世間的智慧不同,而且也與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沙洋县| 金塔县| 大荔县| 马龙县| 会昌县| 辽中县| 宣威市| 东阿县| 虞城县| 九台市| 安宁市| 丹江口市| 邢台市| 昌平区| 北宁市| 达拉特旗| 阳朔县| 文昌市| 灌云县| 石家庄市| 昌平区| 友谊县| 泸西县| 开封市| 平安县| 河北区| 渭源县| 商水县| 固原市| 达州市| 邯郸市| 区。| 寻乌县| 托克托县| 南阳市| 天气| 龙口市| 宁强县| 卓资县| 云阳县| 固阳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