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表九)


如上所說,一來向中斷欲界修惑三四品的,名為家家。為什么沒有斷一品、二品、五品修惑立名為家家的呢?其理由是:一來向人在斷煩惱的進趣中,必無有只斷一品二品不斷三品的中間而有生死的事,亦無僅斷第五品不斷第六品而有生死的事。因為證得初果的圣者,為了進斷欲界修惑,起大加行,必無未斷一大品結(三品名一大品),而有生死故。所以斷一品二品,必斷第三品:斷第五品,必斷第六品。又斷第六品,即證一來果,以無一品惑能夠障得果者,故斷五品必斷第六品。

總上所說的意義,如《俱舍論.分別賢圣品頌》說:‘斷欲三、四品,三、二生家家;斷至五、二向;斷六,一來果。’證得一來果的圣者,亦名薄貪嗔;已斷上中六品重貪嗔癡,唯有下三品薄貪嗔癡故。

(三)不還向及不還果

梵語阿那含,譯言不還,是第三果圣人的名稱。這個位上的圣人,已經斷盡了欲界第九品修惑,更沒有欲界的煩惱了,在欲界死歿以后,有生色界,必不還來欲界受生,去而不還,所以名為不還果。從得一來果以后,進而斷除了欲界修惑第七八品的圣人,是趣向不還果的因行道位,故名不還向。此不還向,名為一間。間是間隔,由彼圣人尚有一生為間隔而不能證圓寂故;惑由尚余一品欲界修行斷惑,為間隔故,不得不還果,由此二義,說名一間。此不還果,總說有七種差別:

一、中般涅槃: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死后,在往生色界的中有位上,能起圣道,斷盡了上二界的修惑,而證阿羅漢果,即入無余依般涅槃。由住中有位便般涅槃,故得名中般。

二、生般涅槃: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死后,受色界生,由具勤修、速進二道故,生已不久,斷盡了上界的煩惱,而證阿羅漢果,得有余依般涅槃,盡其壽量,方入無余依般涅槃。故說生般,是約有余依而說,非才生已便入無余依般涅槃。《俱舍論》說:‘彼于舍壽,無自在故。’

三、有行般涅槃: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死后,往生色界己,長時加行不息,由多功用,勤修圣道,才般涅槃(有余依),故名有行般。此類圣者,唯有勤修道,無速進道。唯有勤修道,故名為有行。復由于無有速進道,故在生般之后。

四、無行般涅槃: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死后,往生色界已,經過長久的時間,都不勇猛加功用行,由于懈怠,無功用行,任運地便般涅業(有余依),故名無行般。此類圣者,缺勤修速進二道,故在有行般后。

五、上流:上流是上行義,有一類不還圣者,于欲界歿往色界生,未即于彼生中能證圓寂,要轉生上,才能般涅槃,故名上流。前面所說的生般等,離生上界,但即于彼生處而般涅槃,更不上生,無上行義,故生般等不名上流。上流差別有兩類:(一)樂慧者,此類圣人,愛樂智慧,于靜慮有雜修,以色界智慧殊勝,故唯受生于色界:最后上生色究竟天(色界最末一重天),才般涅槃。此樂慧上流,復有三種:(1)全超,(2)半超,(3)遍歿。全超者是:先在欲界,于四靜慮已具雜修(于定中起無漏有漏念間雜而修),遇緣而退失了上三靜慮,唯愛味初禪,因此在欲界命終后,生于梵眾天(初禪第一天):由先世雜修的習氣力量,復能雜修第四靜慮。(阿羅漢,或不還圣者,凡欲雜修四靜慮,必先雜修第四靜慮,以第四靜慮定慧均等,最堪能故。所以復亦如此。)從梵眾死歿,直生色究竟天,頓超中間諸天,故名全超。半超者是:從梵眾天死歿,生究竟天,其中有十四天(《俱舍》于色界立十七天,將無想天攝于廣果天故。圣人必不生大梵天處,故有十六天,從最初到最后,中間有十四天。)為間隔。而在受生中,或超越一天,后生色究竟:或超越二天,后生色究竟:乃至或超越十三天處,后生色究竟。由于超非全故,皆名半超。遍歿者是:于色界十六天中,盡遍受生;一切處死,故名遍歿。(二)樂定者,此是愛樂禪定的上流圣者,無雜修定,遍生色界,唯不能往生五凈居天(第四禪的后五天:無熱、無煩、善現、善見、色究竟五天。此五天由雜修靜慮所感,唯三果圣人所居,故名五凈居天。)從廣果天歿,直往無色界,于三無色次第受生,最后生有頂天,才般涅槃。這里說樂慧上流往生色究竟天才般涅槃,與樂定上流上生有頂天才般涅槃,皆是指其極處而說,以超過于彼,再無行處故。若就實際情況來說,二種上流,皆容許于中間諸天而般涅槃。由上所說二種上流的上行道理,可以知道:‘于色界中,下十一天,樂定樂慧,俱得受生。于廣果天,便分二路:若樂慧者,生五凈居:若樂定者,生無色界。’(《俱舍論頌疏》)。

此上所說中般、生般、有行般、無行般、上流等五種不還,名為行色界者。樂定那含雖生無色界方般涅槃,但由于經歷色界生故,亦是色界所攝。

六、行無色:此類不還圣者,在欲界已離色界貪,從欲界歿巳,不經色界即直生無色界,而般涅槃。這有四種差別:(一)生般、(二)有行般、(三)無行般、(四)上流。無有中般,因為無色界無中有故。

七、現般涅槃:此類不還圣者,不生色界無色界,即住于此欲界得般涅槃,名現般那含;于現身中,得涅槃故。

上說七種不還,通約欲、色、無色三界安立:即前五種于色界般涅槃,第六種于無色界般涅槃,第七種于欲界般涅槃。

這里順便說明三點應該知道的道理:一、不還圣者,不但不還來欲界,即于上界,亦決不于已生處受第二生,更不會于下處受生;以彼之生,唯是勝進,非等非劣故。即由此理,不還的名義亦才能圓滿。二、凡是在圣位經過欲界生死的,由于厭苦心強,必不往生色無色界;證得不還果已,定于現身般涅槃。由此義故,預流經生欲界,決無多出七生者。三、若于色界經生的圣者,容許有上生無色界義,以色界無苦,厭心劣故;所以容許上生無色界天。

除上說七種不還之處,還有九種不還,七善士趣,經生不還,身證不還等名義,為恐太繁,且止不說。

(四)阿羅漢向及阿羅漢果

得了不還果的圣者,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,從斷色界初定一品為初,至斷無色界有頂地第八品為后,都是趣向阿羅漢果的因行道位,皆名阿羅漢向。即此阿羅漢向中,斷有頂地第九品惑的無間道,亦說名為金剛喻定:此定能破除一切煩惱。猶如金剛能摧一切,故名金剛喻定。定雖有力能破一切,因余惑先已斷除,故今唯斷第九品惑。《俱舍論》說:‘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,能引此惑盡“得”俱行“盡智”令起。’即金剛喻定斷有頂地第九品惑盡的同時引令盡智生起。金剛喻定是斷惑中最后的無間道,所生盡智是解脫道。

由此解脫道與諸漏盡‘得’最初俱生,故名盡智。盡智生已,便成無學阿羅漢果。若是不動種姓的利根羅漢,于盡智后,必起無生智,以永不退故。若退法等五種鈍根羅漢于盡智后,或生盡智,或生無學正見(正見一切阿羅漢皆有),但沒有無生智,以容許有退故。阿羅漢是梵語,譯言應供、殺賊、不生等義。由于阿羅漢已斷除三界見修惑盡,是聲聞乘的極果,因此,說他用智慧的刀劍已殺盡了煩惱賊;有漏的惑業都盡,圓寂以后不再來三界受生,所以名為不生:所應學者已畢,唯應作利他事,具足無漏功德,堪受人天的廣大供養,所以得名應供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09
下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10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十一、清凈諸蓋,《瑜伽師地論》二十一卷說:‘云何清凈諸蓋?謂彼如是住阿練若,或復樹下,或空室等,于五種蓋凈修其心,所謂貪欲、嗔恚、昏沉睡眠、掉舉惡作、及以疑蓋。從彼諸蓋凈修心已,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耳識八緣:因為生起耳識不需要光明緣。 鼻識、舌識、身識七緣:因為既不需要光明,也不需要空間距離。嗅感細胞必須直接觸到香塵;味蕾必須直接觸到味塵;身體必須直接觸到觸塵。 意識五緣:除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三)諸門略義 這十一善法,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三種,無有別體,故是假有;其余八種,各有自體,皆是實有。十一法中,十遍善心,輕安不遍,要在定位才有輕安故。散位粗重無定,所以沒有輕安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什么是神通

    講到神通。大家就會聯想到飛天鉆地、七十二變的孫悟空。其實神通并非佛教的專利,因為只要有禪定功夫,那怕是邪魔外道,都會有神通的。佛家講的神通有六種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他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五) 問:為什么依根境建立處,而不依六識立處呢?《對法述記》以兩義解答,第一義以界處相待義作解釋,即能持各界,根境能持六識,六識亦能持自己的自體,根境識各有能持義,故界立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三皈五戒(一)

    三皈五戒 一、皈依的意義: 皈依既是皈向、依靠之意。根據佛法說,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回,在生死苦海中浮沉,無依無靠,甚為可憐;這好比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南洋討生活的人兒,他們離鄉背景,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關于潛意識:心理學上的潛意識,概念并不十分確定。大約是指第六識的一部分和第七識的一部分。潛意識也叫深層意識,大致是指被業力推動,不由自主而顯示出來的非清醒意識所能理解的、超出常理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五戒淺論

    五戒,是一不殺生,二不偷盜,三不邪淫,四不妄語,五不飲酒。這五戒,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,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。一、殺生戒: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。佛說眾生皆具佛性,皆可成佛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六) 又《對法論》在建立受蘊門中,依四因、五位、七類的差別,總說二十七受。第一位和第一類有六種:即眼觸所生受、耳觸所生受、鼻觸所生受、舌觸所生受、身觸所生受、意觸所生受,這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乙、諸天神等非所皈依 六趣有情之中,天趣最高,所以很多的人,都以天神為皈依處。但彼諸天,由于能力不夠,本身具諸障礙,不能為諸眾生作大利益,故不能作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《瑜伽師地論》七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长汀县| 云梦县| 仁化县| 鹤山市| 遂川县| 柞水县| 蓝田县| 夹江县| 陇南市| 乐山市| 腾冲县| 湟中县| 治县。| 潞城市| 富民县| 志丹县| 岢岚县| 商城县| 刚察县| 神池县| 莒南县| 南城县| 抚顺县| 苏尼特右旗| 金湖县| 锦屏县| 区。| 定西市| 邮箱| 龙州县| 迁安市| 靖宇县| 红原县| 河源市| 林甸县| 隆子县| 康保县| 兴化市| 鞍山市| 高碑店市| 蒙阴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