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乙、諸天神等非所皈依

六趣有情之中,天趣最高,所以很多的人,都以天神為皈依處。但彼諸天,由于能力不夠,本身具諸障礙,不能為諸眾生作大利益,故不能作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《瑜伽師地論》七十四卷.與《顯揚圣教論》卷六,都說由五種因緣,諸天神等非是所皈依處。

(一)由形相故,諸天非所皈依。此有五義:

1、‘謂諸天神,世不現見,無談論故’:(《顯揚論》卷六文)諸天神等與人趣類別,非人類肉眼所行境界,因此諸天不能與人類相見,亦無交談,故亦不能與人宣說法義。

2、‘容色奮發,有怖異故’:諸天神等,容貌色相奮發時,形相暴惡,現前雖然受樂,恐懼當來生苦,故有怖畏。

3、‘染習放逸,有貪愛故’:諸天由有貪愛,于妙欲境,染習放逸。

4、‘舍他利益,無悲愍故’:諸天神等,于一切有情所,無悲愍心,故不能平等饒益,而棄舍利他。

5、‘不能解了,作與不作,不達定義故’:諸天神等具有煩惱,于應作不應作的諸業不能了知,以于善不善業能招愛非愛果的真實義未現證覺,未能通達故。

由此五種道理,諸天‘不可皈依’。返觀如來,由形相故,可作皈依。

1、‘世間現見,有談論故’:(《顯揚論》卷六文)佛在世時,世間現見,為眾生宣說正法,與諸人等有所談論。

2、‘容色和靜,無怖畏故’:如來容貌慈祥,清凈無欲,和悅安靜,具四無畏,心無怯劣,無所疑慮,所以都無驚懼恐怖。

3、‘遠離放逸,無貪愛故’:如來于貪等煩惱,永害習氣,于欲塵無染,具無忘失法,故能遠離放逸。

4、不舍利他,有人悲故’:如來以大悲心晝夜六返觀察世間眾生的善根增滅,于利樂有情事業,無時暫舍。

5、‘善能了解作與不作,通達實義故’:‘如來已通達善惡業決定招感愛非愛果的真實義理,故于應作不應作的善惡業和作而有受,不作無受,皆善了知,以此教化眾生斷惡修善,進趣解脫。如是五相非諸天所有,故如來是真皈依處。《瑜伽》《顯揚》二論復說由五相故,如來是真皈依處。

1、‘為利有情,證大菩提故’:如來在往昔因中,最初發菩提心時,是為了利益有情而決定希求無上菩提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:三十五卷發心品說:‘又諸菩薩,起正愿心,求菩提時,發如是心,說如有言:愿我決定證無上正等菩提,能作有情一切義利,畢竟安處究竟涅槃,及以如來廣大智中。’

2、‘現處大眾,開正法眼故’:如來善轉法輪,令眾聽聞正法,開悟眾生法眼,如實現證無我實義,成為有學無學的圣者。

3、‘怨親有情,平等利益故’: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四十六卷說:‘又諸菩薩,由五種相,當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。何等為五:一者菩薩最初發心愿大菩提,如是亦為利益一切諸有情故,起平等心。二者菩薩于諸有情,住哀愍俱平等之心。三者菩薩于諸有情,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。四者菩薩于眾有緣已生諸行,知其所想有情事已,知一切有情所有法性,即是一切有清所有法性,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諸有情住平等心。五者菩薩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,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,以利俱心于諸有情住平等心。由此五相,是諸菩薩于諸有情其心平等?!?/p>

4、‘于諸家室攝,舍離貪者,諸根寂靜故’:如來由貪愛習氣永盡,舍離一切家宅親屬財物等的攝受,由此諸根不于所行境中執取相好而游行流散,故能諸根寂靜。

5、‘善除一切眾生疑網故’:如來是一切智者,于諸眾生正善開示,善能除遣眾生一切疑惑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下午8:07
下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下午8:07

相關推薦

  •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?

    在家居士 如何學佛? ? 走過許多道場,參加多場法會,聽過不少開示,你是否會有種感覺:這樣的行程要走到什麼時候? ? 曾經聽過道友問:超渡法會要參加到什麼時候?這樣的疑問普遍存在佛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2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六識在五種情況會斷 : 1、睡眠無夢時會斷。 2、悶絕時會斷,如休克時、被全麻時、被打昏時。 3、正死位會斷。從完全失去任何知覺,身體漸漸冷透,到中陰身完全生起,這段時間叫正死位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三) (九)三性:這里說八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之中各屬于何性,先說善等三性的意義:(1)善性:若法能為此世他世順益的,是名為善。即招感可愛果的性,如受持五戒十善等,今世順益,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五) 《瑜伽論》攝決擇分所舉的十八依因,是依大種六位差別而說,即一凈不凈位、二堅不堅位、三慢暖位、四和合位、五不平等位、六平等位。隨其所應建立前觸,不增不減。 第十一、法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什么是出離心(四)

    有一次,我有個弟子,她說:“師父,我想出家。”我就問她:“為什么?”她說:“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意思,今天終算明白,我想離開這個城市和家,去寺院過生活?!蔽揖驼f:“你去寺院吃什么?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7日
  • 出離與虔誠(一)

    雖然我們可能相信空性見是正確的,也非常相信慈悲、寬容、布施等行為的美德,但是我們可能仍然處于思索的階段,還沒有把任何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中。有時候我們可能心血來潮想要修行,不再只是閱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九) 如上所說,一來向中斷欲界修惑三四品的,名為家家。為什么沒有斷一品、二品、五品修惑立名為家家的呢?其理由是:一來向人在斷煩惱的進趣中,必無有只斷一品二品不斷三品的中間而有生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佛:佛是覺義,有覺悟、覺者、覺行圓滿三義。 覺悟:覺悟就是覺醒,真正從人生的大夢中徹底醒過來。正如夢中人認為夢境一切真實,醒來才知道夢境都是虛假一樣,真醒悟的人,就知道世間的一切萬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四) 二、十二處 十二處:即眼處、色處、耳處、聲處、鼻處、香處、舌處、味處、身處、觸處、意處、法處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耳、意為六根處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為六境處。眼等五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二)

    二、高高山頂立,深深海底行 不過,即使證悟了空性,外表上也要隨順眾生。蓮花生大士曾云:“縱使見比虛空高,取舍因果較粉細”,也即是說,見解要開放、高妙,但行為一定要保守、謹慎。 開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克拉玛依市| 环江| 百色市| 河间市| 吉安市| 清涧县| 通河县| 勐海县| 嘉荫县| 祁阳县| 额敏县| 资兴市| 诸暨市| 康乐县| 淳安县| 塘沽区| 平罗县| 阿克陶县| 沈阳市| 荆门市| 内丘县| 盈江县| 思茅市| 保康县| 绥化市| 库尔勒市| 托克逊县| 湘潭县| 芦溪县| 康乐县| 从江县| 峨边| 徐水县| 东海县| 襄垣县| 财经| 富川| 海兴县| 惠东县| 金山区| 广安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