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法知識

佛:佛是覺義,有覺悟、覺者、覺行圓滿三義。

覺悟:覺悟就是覺醒,真正從人生的大夢中徹底醒過來。正如夢中人認為夢境一切真實,醒來才知道夢境都是虛假一樣,真醒悟的人,就知道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只是假相,本質上并沒有任何實在性,都不能永久存在,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種過程,只是一個名字;而名字,也還是一個假相,只是暫時使用的一個符號。但是,所有未醒的人都妄想抓住那些根本抓不住的假相,都在做白日夢,都在夢里生活。所以,《金剛經》說: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。

覺者:就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。覺者有種種不同的層次,最初的層次是證得真見道的七住明心的菩薩,徹底圓滿覺悟了的眾生,就改名叫佛。

覺行圓滿:覺也是智慧之義,圓滿的智慧,即佛的智慧,叫一切種智,其包括阿羅漢、辟支佛的一切智及菩薩的道種智。行指修行,主要指福德和智慧兩方面,菩薩修行的法門主要是六波羅蜜,簡稱六度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修其前五度,是修福德,修最后一度,是修智慧。但六度的前五度,也是有般若貫穿的。般若,特指成佛的智慧。

佛的另外一個名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,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其中阿:無。耨多羅:上。三:正。藐:等。菩提:覺。

三菩提:正覺,即正確的覺悟、正確的智慧,指小乘的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,即解脫的智慧。

三藐三菩提:正等正覺 ,即菩薩的覺悟與智慧,其覺悟當與佛的覺悟相等,只是還未圓滿。菩薩的覺悟與智慧,即道種智。
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無上正等正覺,即佛的覺悟,最高、最廣、最深,無復其上者,故名無上,乃是最究竟圓滿的智慧,即一切種智。

覺的意思,在馬鳴菩薩的《大乘起信論》里,還有三種說法,即本覺、始覺和不覺:

1:本覺:是凡夫、外道,乃至不回小向大的聲聞、緣覺所不了解的“第八識”本身所具有的覺知,是本來就有的覺性,不靠修得,不離修得。

2:始覺:就是通過參禪找到了本覺,開始具有了對這個本覺的正確的認知和體證。禪就是本覺,參就是找,參禪就是找第八識,找到就叫破參,也叫開悟。開是開示,即佛為眾生開發演示佛之知見,悟是悟入,即眾生聽聞了佛法,依教奉行,如理作意,如法修行,悟入了佛之知見,開始與佛智相應。開了悟的菩薩就叫始覺菩薩。

3:不覺:沒有開悟的眾生所具有的覺知全部叫不覺,因為都是建立在對夢幻泡影的不實妄想基礎上的。

關于第八識:第八識是根本心,也叫禪,本識、本覺、如來藏、異熟識、無垢識、阿賴耶識、本來面目、本地風光等等。斷除分段生死之前,即小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或大乘的七地滿心菩薩在證得有余涅盤之前,其第八識都叫阿賴耶識。

阿賴耶,含藏之義,故阿賴耶識也叫含藏識,由于阿賴耶識含藏分段生死的種子過重而有此名。小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或大乘的七地滿心菩薩在證得有余涅盤之后,由于已經滅除了分段生死的種子,所以第八識不能再叫阿賴耶識,只能叫作異熟識了。此名其實涵蓋阿賴耶識;因為直到成佛以前,第八識中的種子都有異時而熟、異地而熟、變異而熟的特點。

異時而熟的意思是,眾生所造善業或惡業的種子,成熟的時間并不是同時,好比一棵果樹種下去,要幾年以后才能結果;眾生所造之善惡業,可能要幾個月以后、幾年以后,也可能要到下一世或者更多世以后,才漸漸由于因緣成熟而受報。

異地而熟的意思是,造業與受報不在同一地。眾生生存的環境共有三界九地。三界即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九地即欲界一地,色界四地(初禪地、二禪地、三禪地、四禪地),無色界四地(空無邊處地、識無邊處地、無所有處地、非想非非想處地)。比如在欲界修得初禪,下一世可能得生初禪天,受報的時候已經不在欲界地了,而到了初禪地了。

變異而熟的意思是,因和果很復雜,不但有異時、異地而熟的情況,還常常是變異而熟,比如人身造善業,卻得到了天身,人身造惡業,卻得到了畜生身、餓鬼身甚至地獄身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7日 下午5:37
下一篇 2024年5月17日 下午5:38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教理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佛法僧三寶,為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具有的根本認識,所以這里首先提出來解說。 一、世間最初有三寶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三七日間,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。自念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煩惱(一)

    在四圣諦(苦、集、滅、道)的苦圣諦中,苦的生起因是我們過去所做的業及現前的煩惱。過去所做的業已造,現世要受報;而現前的煩惱決定于我們,可要它生起或不生。那些修行的圣者,證果的圣人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聲聞果與佛果

      一般學佛的行人,從努力修行,至因緣成熟時,就可覺悟證果。在佛教的證悟中,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。小乘的果位有四果;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‘地’,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4、修行差別:‘云何修行故,三寶差別?謂于佛寶,應修供養承事正行。于法寶所,應修瑜伽方便正行。于僧寶所,應修共受財法正行。’承事如前已解,供養當在下文供養中說。瑜伽是相應義,包括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2)恭敬說法師 知道了聽聞正法的重要,其次就是實際地從善知識跟前去聽受。但要使自己聽聞正法能得殊勝的利益,對于說法師與所說的法和聽法的心理,都應該發起恭敬心,正確的思想,和清凈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觸之三義: 1、根觸塵之義,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。 2、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,指識觸所緣境。 3、六塵中之觸塵,即冷、熱、滑、澀、輕、重。 七、受: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后的受心所。有苦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四念處(二)

    二、受念處: 受念處是觀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身心所產生的感受。它可分為身受:苦、樂、舍受;心受:憂與喜受,共五種。 身念處中的身體我們可以看到,但很多人對受念處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覺的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二)

    ? ? ? ?我們亦可以同等的善巧方便,來觀察自身修行的變化。當我們修法遭遇阻逆之時,諸如昏沉、觀想不清等,應當轉化為培養清凈的洞識見地,也就是觀想所在的外境,以及一切眾生為住滿勇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懷讓禪常識問答20題

    11、修什么法門,最易明心見性? 答:法無定法,法法皆可入道,門門都是般若。當參禪到心行處滅,靈其獨耀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當持名到能所雙忘,無住無染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當修密到寂然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學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一) 第六種、色,是眼根所對眼識所緣的境界。有顯色、形色、表色三類。顯色即青、黃、赤、白四種,是分明顯現的色相,所以名為顯色,是色的實體。形色即顯色積聚的分位差別的長、短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武陟县| 资源县| 株洲市| 邓州市| 苏尼特右旗| 福贡县| 日照市| 鹤山市| 池州市| 旌德县| 怀仁县| 曲周县| 黔西县| 罗源县| 大名县| 金华市| 乡宁县| 临澧县| 平阳县| 溆浦县| 永兴县| 元谋县| 武穴市| 柳江县| 霞浦县| 靖江市| 临桂县| 平乐县| 北宁市| 兴隆县| 黄陵县| 常宁市| 原阳县| 瑞安市| 朝阳市| 富锦市| 云南省| 黄大仙区| 礼泉县| 福安市| 岳池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