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教理

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

佛法僧三寶,為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具有的根本認識,所以這里首先提出來解說。

一、世間最初有三寶

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三七日間,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。自念所證法理,寂靜微妙,甚深難見,非尋思境界,唯智者所覺;眾生深著我見,愛樂煩惱,雖然為他們說法,恐亦不能了解,徒勞無益,不如默住。后經大梵天王勸請說法,世尊才往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,為先時舍佛而來這里修苦行的五個侍者:阿若憍陳如、頞鞞、跋提、十力迦葉、摩男俱利,說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法門。五人聽法以后,漏盡意解,成阿羅漢,于是世間開始有了三寶:大圣佛陀是佛寶,四諦法輪是法寶,五阿羅漢是僧寶。

二、佛法僧的名義

(一)佛,梵語‘佛陀’,譯為覺者,或智者。即真正圓滿覺悟諸法事理,了了分明,究竟無余的一切智人。覺有正覺、等覺、無上覺三義。正覺簡別凡夫的不覺,和外道的錯覺。凡夫對于事物的真相不明,起種種顛倒,所以名不覺。外道依于尋思推度,或有限的定力和通力,見著了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,妄執為全部的、真實的,而建立種種的錯誤理論,自命是覺者,實際上仍然是有漏分別心的錯覺。佛陀以無漏無分別智親證諸法的真如實相,對于諸法的事相理體無增無減地平等如實覺了,是真正覺悟的人,所以是正覺者。等覺即遍覺義,簡別二乘圣人。他們雖然是正覺,而未遍覺;因為二乘圣人自己雖然得了正覺,但不能起廣大的慈悲心去覺悟別人,僅僅限于自覺而無遍覺。佛陀如大良醫,自醫醫人,興運大慈大悲,以自覺去遍覺一切有情,所以是遍覺者。無上覺簡別菩薩。登地的菩薩,雖然是正覺者而亦覺悟其他有情,但因煩惱障和所知障還沒斷盡,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尚須進修,雖是自覺覺他的遍覺者,未到圓滿無上。唯有佛陀,自覺覺他的悲智行愿皆已究竟圓滿,無有過上,無有與之可比并的人,所以是無上覺者。諸經中說,如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義即無上正等正覺者??偲饋碚f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故名為佛。如《佛地論》說:‘于一切法、一切種相,能自開覺,亦開覺一切有情,如睡覺醒,如蓮花開,故名為佛。’

(二)法,梵語‘達磨’,譯名為法,是軌則義?!冻晌ㄗR論》說:‘法謂軌持?!冻晌ㄗR論述記》解釋說:‘軌謂軌范,可生物解;持謂任持,不舍自相?!@就是說:凡是一種事物,能固持自性,如花有花的體,樹有樹的體,而又能表現其在一定范圍內的情況,使其他有情見之即可了解其為何物,合此任持自性、軌范物解兩義,即名為法。故這個‘法’字,實即概括了宇宙間一切的東西。佛法的法,是指佛陀依如實所覺而宣示于世間眾生的善巧教法;這些教法,有它的自體,可以為一切眾生的軌則,與‘達磨’的意義相當,所以名之為法。論其正體,應該是三乘無漏所攝的教、理、行、果。教即文字聲音,理即二諦四諦等義理,行即三乘所修的二利行,果即三乘無學所得的二轉依果。若就所化的機來說,則法可以為五乘:為人乘說五戒法,為天乘說十善法,為聲聞乘說四諦法,為獨覺乘說十二因緣法,為菩薩乘說六波羅密多法。若就對治的法門來說,則有八萬四千法;就修持的總綱來說,則只有戒定慧三學。

佛陀入滅以后,由大迦葉尊者為領導,召集佛弟子們,把佛陀垂示眾生的一切教法,由阿難誦出,結集起來,總分為三藏:(一)‘素呾覽’,譯言契經,即是經藏。(二)‘毗奈耶’,譯言調伏,即是律藏。(三)‘阿毗達磨’,譯言對法,即是論藏。藏是含攝義,即三藏中含攝了一切所應知、應行、應證的法義??计渌?,各有通局。就局而言,經詮定學,律詮戒學,論詮慧學。以通言之,則各相交攝,三藏是能詮教,三學是所詮義,以教攝義,無有遺余。

又從如來對機說法的多種形式和事義的差別,分為十二分教:(一)契經。即諸經宣說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緣起、四諦、菩提分法等法義的長行文句。(二)應頌。即諸經長行文的中間或最后,以一定的字數組成頌文,重行概括長行文句已說的法義,或顯示未明了究竟的法義。(三)記镃。即諸經中記說諸弟子命終以后生處的差別,或授記菩薩何時何處成佛等事。(四)諷頌。有的經典,宣說法義,不用長行文句,而是以頌文的形式體裁宣說。這是純粹頌文體的經典,所以又名孤起頌,如法句經等。(五)自說。為令正法久住,或為令眾生得大利益,有的殊勝法門,不因請求,如來自然宣說,這就是不列諸請法人的經典,如阿彌陀經等。(六)因緣。即一切攝有因緣事相而說的教法,如別解脫經等。(七)譬喻。即諸經中以譬喻來顯了本義而說的教法。(八)本事。就是佛陀宣說弟子們過去世因緣事的諸經典。(九)本生。如來說自己過去世種種生死,行菩薩行等事。(十)方廣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的諸菩薩道,令證十力、四無所畏等功德。這是方正廣大的真實事義,所以名為方廣。(十一)稀法。佛陀宣說弟子們最殊勝奇特的神通功德,和甚深的法義。這都是稀有的,不可以常情思議的,所以名為稀法。(十二)論義。即研究解釋諸經的宗要和意義的經典。

這十二分教中,契經、應頌、諷頌三種,約經文上的體裁而立名;其余的九種,是從經文所載的各別的事義而立名。從多分義攝來說,契經、應頌、記镃、諷頌、自說、譬喻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廣、稀法,是為素呾覽藏;因緣是毗奈耶藏;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。

(三)僧,梵語‘僧伽’,譯和合眾,三人以上的名稱(舊譯四人為眾);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。為什么稱為和合眾呢?和合有兩種意義:(一)理和,同證擇滅理故。(二)事和,具有六種:

(1)戒和同修。即對于所受的戒法,善護受持,無雜無穢,稱贊不毀,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平等共同受持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2)見和同解。即對于出離盡苦的圣道法,能善巧如理的通達于如是見。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見解一致的共同修學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3)利和同均。即對于獲得的如法利養(財物),個人不別藏隱,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平等受用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4)身和同住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身慈業,有疾病等違緣,互相照顧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5)口和無諍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語慈業,有善法功德互相贊嘆鼓勵,有過失互相善意的諫止舉發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6)意和同悅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意慈業,念諸道伴,皆是替佛宣揚教法者,受行正法者,思惟正法者,是正法的住持人,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,是幫助自己成就道業的善知識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和合共住。

僧的分類,有兩種:(一)聲聞僧,即修習小乘三學,剃發染衣,具足出家沙門的形相。(二)菩薩僧,即修習大乘三學者,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。還有三種的分法:(一)聲聞僧。(二)緣覺僧,有麟喻、部行兩種,部行成僧眾。(三)菩薩僧,即修習大乘的人。還有世俗僧、勝義僧,和四種僧等的分法,這里就不去多說了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3日 下午8:54
下一篇 2024年5月13日 下午9:03

相關推薦

  • 煩惱(二)

    二、隨煩惱: 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之煩惱,共有二十個。 (一)、小隨煩惱:行相互違,各別生起。 (1)、忿:對現前逆境,不能忍受,起嗔心。 (2)、恨:對過去逆境起嗔心,念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合掌的十六種含義

    合掌的禮儀,我們幾乎是天天要用的,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,與人見面也合掌示禮。合掌看似簡單,實表深廣的佛法。正如佛經之語深,一句話乃至一個字,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。宇宙一大天地,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?

    ??? 課誦的原則,以定時做定課為主。內容應該包括供養、禮拜、禪坐、持名、讀誦、發愿、回向等。 ??? 所謂供養,是在佛前擺設香、花、燈、果、凈水和食物。如果條件許可,應每日換新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六波羅蜜(三)

    (四)、精進: 勤勞不懶惰就是精進。以世間法說做事很賣力,就是精進;佛法中的精進是努力的去行善,去做好事。菩薩要以精進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羅蜜。 (1)、披甲精進: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第三章? 聲聞行果 第一節? 行 一、出離心 第二章中說皈依三寶,受持五戒,修行十善,可以保證未來世得到殊勝的人天善趣身,在六道輪回中來說,是很好的善報。但是,仍然沒有超出三界,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觀世音菩薩(三)

    《三》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何許人氏,他老人家究竟是住于何處?這是很多人希望知道的事,正像尊客初次見面,先要請教一下貴姓大名,貴府上是那里一樣。 根據佛經的記載,以及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宋陳師道論儒與佛

      今之教者有三,三教之役相與詆訾。蓋世異則教異,教異則說異,盡己之道,則人之道可盡。究其說,則他說亦究其相訾也。固宜三圣之道,非異其傳與不傳也耶。子孔子之門,顏、閔、冉皆無傳;仲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佛有三身,即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 法身:第八識的本體有種種異名,法身就是其中之一。每位眾生皆具法身,但眾生的法身“自性清凈而有染污”,而佛的法身,究竟清凈而沒有任何染污,名清凈法身毗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學知識

    二死:即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。 分段生死:即凡夫、外道、聲聞、緣覺以及七地以前菩薩的生死,因為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還沒有斷盡;初地以上的菩薩雖然能“伏煩惱如阿羅漢”,但為了保留身體,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五利使:相對于五鈍使(貪嗔癡慢疑)鈍且難斷而言,利且易斷,故名五利使,即我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其中,我見、戒禁取見,與三縛結相同,而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三者,其實就是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巩留县| 建瓯市| 开化县| 横峰县| 高雄市| 奉贤区| 涪陵区| SHOW| 青铜峡市| 定结县| 大庆市| 桦南县| 东台市| 稷山县| 怀远县| 南投市| 朝阳市| 潞城市| 桐城市| 自治县| 灵丘县| 彰武县| 平陆县| 合江县| 渑池县| 芦山县| 南丰县| 潞城市| 大名县| 湘潭市| 通州市| 于都县| 滦平县| 舒城县| 星座| 黎平县| 沂南县| 大石桥市| 梁山县| 商都县| 峨山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