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煩惱(二)

二、隨煩惱:

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之煩惱,共有二十個。

(一)、小隨煩惱:行相互違,各別生起。

(1)、忿:對現前逆境,不能忍受,起嗔心。

(2)、恨:對過去逆境起嗔心,念念不忘,不舍而起嗔心。比如說,現在人家罵你,你再做其他事務,不理會他,過后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。脾氣暴躁的人,忿心所容易生起;豪爽粗礦的人,生氣后就沒事了,忿心所比較多,懷恨心少;城府很深的人,遇到逆境是忿少,他不出生色,但懷恨在心。有些人現在你講他幾句,他若無其事,但過后越想越恨。中國人講女人懷恨三年,意思就是說女人把事情掛在心上,念念不忘,就是恨的心理。

(3)、惱:有了忿恨后,越想越苦惱,身心煩躁惱熱,心跳加速,熱血沸騰,并以粗暴言行騷擾他人,或疾言厲色的怒罵別人,使他人也苦惱。

(4)、害:惱后就無悲愍及愛心,常以打殺、恐嚇等侵損逼害眾生。就好像他對我不仁,我就對他不義。

惱與害之差別:有些人‘害’的煩惱少,被人欺負,只會在那而‘惱’罷了,即使他很苦,也不敢害人,這種人就是有良知,有慈悲心者,他沒能力反抗,因為不敢害人。反之有一些人,他有害的煩惱,苦惱之后就要去對付別人,這就是由‘惱’轉為‘害’;有些人很殘酷,路過見到一些貓、狗等小動物,他都無緣無故地踢一腳,這是沒有惱,但是有害的心理,沒有慈悲心;看到蛇、蟑螂就一定要打死;看見蟑螂討厭是因為惱、忿、恨,所以打;但是看見青蛙也要打死,那就是害的心。這世間就是有一些沒有慈悲心的人,經常損害別人。

(5)、嫉:即妒忌,不能忍受他人之成就、優勝而起嗔心。有些人妒忌別人的名譽、地位、財富等。妒忌別人比自己漂亮;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聰明;別人做事有成就被贊嘆,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。此煩惱是與他人無關,沒人惹你,是自己不能忍受別人比你優越,而生起妒忌的心理。

(6)、誑:虛偽的夸大,或是以言行假裝有才德,為求名利來欺騙他人。比如有人問一個問題,你不會,但為了表示你的學問淵博,你就不自量力的亂答;或是原本你無能力,卻假裝自己有能力辦事。甚至無德之徒以種種虛假的行為表現,讓人家以為他有德行,此亦稱為誑。此煩惱有欺騙他人的心理。

(7)、諂:以言行隱藏過失,并奉承他人,以免名利有損。這是為了取信于別人,拍馬屁也是一種諂。小孩子做錯事后,往往為了怕被打而表現乖,這就是諂的心態。

(8)、覆:覆并不是心的善、惡,而是后悔做錯了事,但隱藏不愿讓人知道,恐怕損己之名利。例如凡戒后,心想還好沒人知道,這就是覆的煩惱。

諂與覆之不同:覆是隱藏自己的過失,不愿人知,他并沒有對他人有特別的意圖;諂是當你知道某人能給你利益,就隱藏自己的過失,以便對方相信你,希望能從那兒得到好處。

(9)、驕:對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悅。漂亮的女人,大多數都是心高氣傲:甚至有些只有幾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后,就高傲起來;或是有些人會縫衣、理發,事成后,就到處夸耀,對于自己的成就染著,內心歡喜,這就是驕。

驕與慢不同,驕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,產生高傲的心理;慢是以自己的能力與別人相比,自己認為比他人高一籌,而心高舉。(10)、慳:不欲施舍所得之物。慳就是慳吝,是因為貪而形成的一種吝嗇,但是慳與貪不同,‘貪’是希求多;‘慳’是擁有很多財物,而舍不得施與他人。有些人有貪,沒有慳;但慳的人一定貪,貪的人不一定慳;因為有些貪多的人,有人來乞求,他愿意施舍;慳的人貪得無厭,那兒愿意給人?所以慳的人對于自己的財物、知識、能力都不愿與人分享。慳的人最容易收藏東西,見到有人來向他求乞時,苦的要死,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財物減少了。

(二)、中隨煩惱:與一切不善心俱起。我們心中有不善的大、小隨煩惱生起時,因為心中無慚愧,令其他的煩惱繼續活動。

(1)、無慚:自己沒自尊,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,不自我反省,不自以為恥。假設偷東西的人,經過自我反省后,很后悔,稱為慚。

(2)、無愧: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,他人指責非議不以為恥。假設一個人要偷東西,怕他人知道,而放棄偷盜的念頭,則稱為愧。

大、中、小隨煩惱是以它的斷除難易來分類。在一個人的修行過程中,小隨煩惱更難斷除,中隨煩惱比較難,大隨煩惱更難斷除,根本煩惱最難。一個修行者如果還有忿、恨等煩惱的話,還有下面與修禪定有關的其他煩惱。

(三)、大隨煩惱:一共有八種,便一切污染心。

(1)、不信:對四圣諦、三寶的實、德、能(真實、功德、自能修成),不能信受。既是對于真理的實、三寶的功德、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,這三件事情沒有信心。

(2)、懈怠:對已做、未做之善業不努力做,既是懶惰。對于好事,不愿意去做;對于壞事,也不愿去斷除。懈怠的人不愿做事,最愛休息;坐禪或念佛人往往因懈怠而去睡覺。

(3)、放逸:不警覺煩惱之生起,不約束自心,放縱它去造業。與懈怠相似。懈怠是懶惰不做;放逸是貪、嗔、癡驅使你不做。比如現在叫你靜坐,你貪愛要看明天的那場戲,就坐在那兒想,結果因為貪而放逸;又如你嗔恨某人,靜坐時就想起他,越想越氣,因嗔而放逸,索性不靜坐了。放逸的人愛做放逸心所想做的事。

(4)、昏沉:于所觀境,神志昏暗,不能了知。既是沒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,這樣會妨礙我們修種種的觀行。例如:有人靜坐時修數息觀,從一數到十,沒一下子就神志昏暗,頻頻點頭,對與剛才所做的事,什么都不知道,好像要睡覺了,稱為昏沉。

(5)、失念:于所觀境,不能明記清楚。對于現前之念,沒辦法掌握,不能記得它。如念頭專注在眉心不久,就跑去想其他地方,而不記得剛才心念是在眉心。

失念與昏沉之差別:失念與昏沉都是不能明記剛才所發生的境界。失念時神志清楚,但東想西想;昏沉是神志混淆,模模糊糊,什么都不知道。

(6)、散亂:內心妄念紛飛,流散雜亂。此種散亂的煩惱是因為失念而引起的。佛說我們的心像猴子般跳來跳去,現在把它放在眉心,結果因為失念而妄念紛飛,心念流散雜亂起來。散亂不僅是對剛才的境,不能明記,而且心念一直在轉變,思潮起伏,一下子想這,一下子想那;失念則未必如此,例如:靜坐時原本你是在念佛,忽然間想起還有一件事沒做完,要怎樣安排與處理等,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,這是失念但不散亂。

(7)、掉舉:于所觀境,心不安定,常回憶過去境。比如,今天做了一件樂事,在靜坐時一直回味,時不時想到它。當一個人修到初禪后要入二禪時,他一直會回憶初禪的境,稱為掉舉。

(8)、不正知:對于所觀之境,不能正確明了;對自心不知安在何處。例如靜坐時觀察呼吸,對于出入息的進出、粗細不能明了。

三、總結:

(一)、煩惱之生起:內心先有煩惱業習種子為因,現前種種境界為緣,因緣會合煩惱生起,無有煩惱者,隨緣生故無自性。

(二)、煩惱之滅除:不正見及疑在見道后即刻不生,其余煩惱必須通過修道一分一分地除去。覺悟后常能以智慧觀照,生起正念、正知,則煩惱業習便無緣生起;若念念正念分明,則煩惱永不生,既是斷煩惱。

(三)、煩惱是苦,苦不一定有煩惱。證悟有余涅槃的羅漢還在苦中,在進入無余涅槃之前還有行苦。業種子以煩惱為助緣而加速受報,并造新殃。業種子無煩惱為助緣便不得增長,然非斷滅。煩惱雖無自性,空無人我,但因果業報不虛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3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7

相關推薦

  • 觀世音菩薩(六)

    《六》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觀音法門很多,大致分為顯密二門。密法多用觀想,必須身口意三業齊修,修學者必須師師傳承,師弟親授,修行時必須供養、作觀等儀軌壇場,而且不是短時能夠成辦。顯法則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海珠和尚論佛法

     海珠和尚論佛法   清·凌濟瀾光緒十五年八月仲秋,余禮雙溪寶剎,謁海珠和尚①問佛法,余曰:“方丈任事,僧俗帖然,是知和尚學通古今,今在佛門,自能探佛法奧義,悟徹菩提,究竟其理何似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懷讓禪常識問答20題

    11、修什么法門,最易明心見性? 答:法無定法,法法皆可入道,門門都是般若。當參禪到心行處滅,靈其獨耀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當持名到能所雙忘,無住無染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當修密到寂然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學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一) 第六種、色,是眼根所對眼識所緣的境界。有顯色、形色、表色三類。顯色即青、黃、赤、白四種,是分明顯現的色相,所以名為顯色,是色的實體。形色即顯色積聚的分位差別的長、短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三法印(二)

    二、諸法無我: 所謂‘法’就是東西有一定的相貌,保持一個時候,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存在,稱為法。‘諸法無我’告訴我們在世間的一切事物中,找不到一個‘我’的存在,所以佛說‘無我’。‘諸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印光大師談《禪與凈土》

     印光大師談《禪與凈土》   佛教大綱,不外五宗。五宗者,即“律、教、禪、密、凈”是。“律”佛法根本,嚴持凈戒,以期三業清凈,一性圓明,五蘊皆空、諸苦皆渡;“教”乃依教修規,離指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關于死亡——睡夢中陰

    談到“睡夢中陰”,我必須再次建立兩個端點。從你入睡到醒來的這段時間,我們稱為“睡夢中陰”。很多密乘佛教徒很喜歡睡夢中陰,因為它有點類似死亡,它是短暫的死亡,但同時你還享有每日清晨再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二) (四)生緣:八識生起現行作用依托的因緣等可依,與緣慮的境界,及協助生起了別的作意等,通稱為識的生緣。由于諸識行相有粗細、緣內緣外、間斷不間斷等的不同,因此借助的生緣也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出離與虔誠(三)

    佛教典籍中經常提到信心和虔誠的必要性。在佛法中,這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。“懷疑”與“發問”是發展真正信心與虔誠的優良基礎,應該培養這種基礎,而不是加以抑制。尤其在開始階段,忽視你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五) 四、十力 如來證得實相的妙智,能夠了達一切境相,堅固最勝,沒有可以破壞和超勝他者,故名為力。力有十種:一、知是處非處智力。處,即合道理義,非處即不合道理的意思。如來于一切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常山县| 罗江县| 吉木萨尔县| 中山市| 西青区| 萨迦县| 台江县| 定南县| 沾化县| 卢氏县| 陕西省| 海盐县| 泌阳县| 阜阳市| 安宁市| 剑川县| 碌曲县| 镇雄县| 西畴县| 尉犁县| 乐安县| 拜城县| 崇信县| 崇阳县| 汾西县| 双桥区| 长海县| 罗定市| 攀枝花市| 巢湖市| 云阳县| 安图县| 泗洪县| 新乡县| 崇礼县| 延安市| 柳江县| 罗平县| 安国市| 长阳| 伊春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