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觀世音菩薩(六)

《六》觀世音菩薩的法門

觀音法門很多,大致分為顯密二門。密法多用觀想,必須身口意三業齊修,修學者必須師師傳承,師弟親授,修行時必須供養、作觀等儀軌壇場,而且不是短時能夠成辦。顯法則不拘形式,不限時地,不擇師資,只要持之以恒,必有效驗。所以本文僅將人人可修的觀音顯法,介紹如下,愿十方大眾,人人擇一而修,祈觀音加護,處處皆成佛土。

一、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

這是修定發慧的方法,出于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六:

于時有佛出現于世,名觀世音。我于彼佛,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,從聞、思、修入三摩地。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;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;盡聞不住,覺所覺空;空覺極圓,空所空滅;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忽然超越,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:一者、上合十方諸佛,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。二者、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

此一法門的修法與層級段落,已經非常清楚,不過初修之時,未必人人能夠得其要領,所以我在教授初入門者的初步修法,稱為「聞聲音法」,共分四個步驟:1.專念普聽一切聲音,不選擇對象,不分別對象,由大至小,由近至遠,不以耳根去聽,乃讓聲自來。2.知道自己在聽聲音,也有聲音在被自己所聽,此時只有聲音和自己的和應,沒任何雜念現前。3.僅有聲音而忘失了自己,自己已融入無分別無界限的聲音之中。4.聲音與自己雙亡雙照,雙亡則無內外自他,雙照則仍歷歷分明,故與世間的四禪八定的僅存獨頭意識的境界不同,也與小乘的滅受想定有異經此四階,再對照《楞嚴經》的耳根圓通法門,繼續用功修行。

二、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

《心經》開頭便說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這是觀音法門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礎,也是大乘的極則。即是用分析的方法,觀察眾生及眾生所處的環境,包括色法的物質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,不出五類,物質的色法,即是眾生的身體及身體所賴以生存活動的環境,精神的心法,即是心理的活動以及其動因、動力、動的結果,此結果又成為另一循環的動因,佛學專有名詞,稱之為心念,稱之為識。凡動皆由于因,凡動皆產生果,其間動的作用,稱為造業,造業的結果,稱為業力的感受果報。如果眾生能洞察,五蘊所成的世界,無一是真,無一能常,便不起貪鎮等執著,不執著的當下即能不受貪鎮等的煩惱所苦,便能不再繼續造循環不已的生死業,便能雖處生死,而離一切苦了。觀自在菩薩是以甚深的智慧力,直下徹見五蘊的世間法,無非是空。小乘知空而不住有,所以出世;菩薩證空,連空亦無,所以入世。凡夫未證五蘊皆空,所以戀世、迷惑、困擾、不知何去何從,而又事事執著,處處煩惱。

三、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

《普門品》云:

佛告無盡意菩薩:善男子,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,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

接著說明,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即能入火不燒、入水不淹、惡鬼遠離、刑器自毀、怨賊消退、除一切障、免一切難、滿一切愿、成就一切福德,而且隨類應現、處處化身、救苦救難、無求不應。

這是最平易近人,人人可修,時時可修,處處可修,效驗也最彰著的一種法門。只要持之以恒,信之懇切,有事無事都可稱念的法門。

四、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

此經屬于密教部類,卻是一種素樸的密法,雖無上師傳承,人人也都可以修持。該經中說:

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:世尊!我念過去無量億劫,有佛出世,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,彼佛世尊,鄰念我故,及為一切諸眾生故,說此「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」,以金色手,摩我頂上,作如是言:「善男子!汝當持此心咒,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,作大利樂?!刮矣谑菚r,始住初地,一聞此咒,超第八地。

此咒是觀世音菩薩,在無量劫前的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,一聞此咒,頓從初地越登第八地。而且受命普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,以此心咒,作大利樂。嗣后觀世音菩薩又于無量的佛前,無量法會之中,重聞此咒。由于誦持此咒,故所生之處,恒在佛前,蓮花化生。該經宣稱:若能深信不疑,誦持此咒,可得無量利樂,例如:臨命終時,十方諸佛,皆來援手;不墮三惡道;生諸佛國;得無量三昧辯才;現在生中,所愿皆遂;轉女成男;消滅侵損常住的重罪;能除十惡五逆、謗法謗人、破齋破戒、破塔壞寺、偷僧只物、污凈梵行等罪;能得十五種善生,并除十五種惡死。

又說此咒的相貌,即是大慈悲心、平等心、無為心、無染著心、空觀心、恭敬心、卑下心、無雜亂心、無見取心、無上菩提心。所以誦持此咒,即能通達外道典籍,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,能降一切天魔鬼神,能縛一切山精、魑魅魍魎,而能感得一切善神、龍王、金剛力士,常隨衛護。持此咒者,不論在何時何處,若有任何恐懼、災難、危險、迷路、病變、煩惱業障,確可應驗化解。所以名為無礙大悲、救苦、延壽、滅惡趣、破惡業障、圓滿、隨心自在、速超上地。

「大悲心咒」,簡稱大悲咒,共有八十四句,到處可以請到,此處不錄。根據此經的要求,誦持此咒者,也有規定:要發廣度眾生的大菩提心;身持齋戒;于諸眾生,起平等心;常誦此咒不斷。并且要求:住于凈室,沐浴凈衣、懸□燃燈,香華及各味飲食,供養觀世音菩薩,然后攝心靜慮,不起雜念,如法誦持。這種規定,即是儀軌。若能如法如儀,當然最好,否則,至少也當以恭敬心及專注心來誦持此咒,若能恭敬專注,必能有愿皆成。

五、六字大明咒

六字大明咒即是「嗡嘛呢叭嘧吽」,在中國的流傳,始于元代,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傳入而到漢地,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獻中,尚未見到,至清初已被收入《禪門日誦》所錄十小咒內。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區,此咒是一般信徒經常持誦的法門,即是表徵觀世音菩薩利益六道的神咒。

六、白衣大士神咒

此咒的出現和流傳,為時更遲,不知出于何經,為何人譯出,大概是出于大士化現時為某人所授的法門,而非來自印度的傳譯。內有「天羅神、地羅神、人離難、難離身,一切災殃化為塵」的句子,相當俚俗化,近于道佛相融的民間信仰??梢?,其中的歸敬三寶,歸敬觀世音菩薩,歸敬摩訶般若波羅蜜,乃是自古即為佛教徒們日常持誦的內容,所以靈驗非常顯著,民間的傳誦也極為普遍。并以持誦一萬二千遍為一愿,一愿不成再持二愿乃至多愿,必得成就。滿愿后即當印施此咒一千二百張。此咒的內容是:

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(三稱三拜)
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怛垤哆 唵 伽啰伐哆 伽啰伐哆 伽訶伐哆 啰伽伐哆 啰伽代哆 娑婆訶天羅神 地羅神 人離難 難離身 一切災殃化為塵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

此咒文見于大陸時代,僅僅于一張紙上,印刷白衣大士像、咒文、六百個小圓圈,以備持誦者每誦二十遍點一圓圈的計數之用。目前則有人參考了大悲咒持誦法而為之加上了持誦的規則,而謂欲持誦此咒者,宜先在大士像前,沐手焚香、恭敬供養、至誠頂禮,誦畢則發愿回向。凡為正當心愿,如求愈病、消災、解危、求福、求職、求子、求延壽等,均有奇驗。

七、延命十句觀音經

此經系《高王觀音經》的精簡本,同出于古人的夢中傳授。《高王》早在東魏時代即已傳出,《十句》則出于劉宋元嘉二十七年(西紀四五○年)。據趙宋時代四明志磐于一二六九年撰成的《佛祖統紀》卷三十六所載:「元嘉二十七年,王玄謨北征失律,蕭斌欲誅之,沈慶之諫曰:『佛貍(魏世祖小子)威震天下,豈玄謨所能當,殺戰將,徒自弱耳?!荒酥??!共粌H來遭刑戮,后來官至開府,年八十二,壽終正寢。王玄謨如何得此際遇?乃由于受誅之前,夜夢異人,告以若誦《觀音經》千遍,可免死難,并口授經文十句:

觀世音,南無佛,與佛有因,與佛有緣,佛法僧緣,常樂我凈,朝念觀世音,暮念觀世音,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。(《大正藏經》四九三四五頁)

這部觀音經,雖出于古人的夢中感得,并非傳譯自印度,以其僅僅十句,已具足三寶及觀音的持名念法,故迄趙宋乃至清初,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傳誦。特別是相當于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代的白隱禪師,為了弘揚此經,搜羅資料,編寫了一部《延命十句觀音靈驗記》。近代的日本著名禪匠原田祖岳,也寫了一部《延命十句觀音經講話》。而在我國,竟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門,所以樂為介紹,普勸誦持。

八、結語

從以上列舉的七種法門,可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方便,有深有淺,有本有末?!独銍澜洝返摹付鶊A通」,是用禪定的觀法而達到徹悟究竟的目的?!缎慕洝返摹肝逄N皆空」,是用觀照世間無常無我的方法,以證般若實相。這二部經是要眾生還歸法性而與佛同體,除一切煩而親見本來面目。〈普門品〉的持名,則強調觀世音菩薩的救濟,重于解脫現實人間的苦惱?!复蟊洹沟某终b,則雖重在現實疾苦的解除,也說因此而得「蓮花化生、恒在佛前」。持誦「白衣大士神咒」的功能,幾乎全是為了現世的利樂,所以更為民間化和普及化的法門了。

不過,任何一種法門,不論其層次高下,只要不謗三寶,不違背因果原則,都應受到發揚。而且,一般人信佛學佛的初階,多是從求現世利益及現前幸福開始的,種下善根之后,逐步聽聞佛法,漸漸提高層次便會修習《心經》及《楞嚴經》等所示的法門了。因此,「白衣神咒」雖近似民間信仰,畢竟仍是佛法中的一個層次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下午8:35
下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下午8:36

相關推薦

  • 業力與輪回(一)

      一、業的定義 古印度語稱為竭摩,梵語(Karma),巴利文(Kamma),中文翻譯為‘業’。業有三種含義:一者、造作;二者、行動;三者、做事。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中陰身:介于此世和下一世,過渡階段的生命形式。 人死后,在最多四十九天的時間內,會有一個臨時的身體,作為一個過渡。但中陰身一期的生命,最多只有七天。一共最多只有七期。所以每七天,就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學知識

    (表四) 三、三身 這四種涅槃,總束為清凈法界,加前四智,以為五法。這五法就成為佛果位的自性、受用、變化三身。清凈法界是自性身(法身)。如《成唯識論》說:‘一、自性身,謂諸如來真凈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思惟諸苦 在思惟諸苦中,特別是思惟生老等八苦,最能引發出離心。生等八苦,在《瑜伽師地論.攝決擇分》第六十一卷中,各說五相,修解脫行的人,應如理思惟。 一、生苦五相:(一)眾苦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一、五蘊 (一)五蘊名義 前面所說的五位百法,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詞的蘊、處、界三科里可以攝盡。因此在說了百法之后,說蘊等三科。這里先說五蘊。五蘊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聚有為法。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無始無明:什么是無明?無明就是對無我的真理以及法界實相不了解、不知道,沒有智慧的光明。 一念無明,就是不了解、不知道小乘的三法印“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盤寂靜”,即一切萬法,剎那變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印光法師《太上感應篇直講序》

    印光法師《太上感應篇直講序》   人性本善,由對境涉緣,不加檢察,遂致起諸執著、好惡,種種情見,以埋沒本性者,比比皆是;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,冀人依行,以復其初。其語言雖多,總不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4)聞法樂意 聽聞正法時,對于說法師和所說正法,有清凈正確的想念外,還必須澄清自己的心念,發起純正的聞法、意樂,即應該以無雜染心,無散亂心,去聽聞正法。 如《瑜伽師地論》三十八卷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四圣諦(一)

      【四圣諦的意義】 ‘諦’就是如是不顛倒,既是真理?!ブB’是圣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。‘四圣諦’說四種真理:一者、苦圣諦;二者、集圣諦;三者、滅圣諦;四者、道圣諦。唯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一)

    ? 所謂一個佛法修行者,乃是指面對任何順逆諸境,皆能轉極逆的境界為勵緣的修行人。他能清凈一切外境,且對修行的過程中一切順逆外境的經驗及相應,也能清楚地了知。修法者不應被順逆諸境所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龙陵县| 石柱| 开阳县| 察雅县| 禄劝| 当阳市| 陈巴尔虎旗| 台州市| 巴中市| 舒城县| 临澧县| 开封县| 类乌齐县| 武强县| 平乐县| 连州市| 山丹县| 上栗县| 东安县| 界首市| 江山市| 吐鲁番市| 屯留县| 东海县| 嘉祥县| 江阴市| 新绛县| 盐亭县| 静海县| 乐山市| 淮北市| 纳雍县| 锡林浩特市| 调兵山市| 扶风县| 大渡口区| 德州市| 新民市| 汝阳县| 长治市| 镇江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