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四圣諦(苦、集、滅、道)的苦圣諦中,苦的生起因是我們過去所做的業及現前的煩惱。過去所做的業已造,現世要受報;而現前的煩惱決定于我們,可要它生起或不生。那些修行的圣者,證果的圣人,可以把握自己的煩惱,不讓它生起;我們凡夫沒辦法,這其中有多個原因,一般認為這是我們業障深重,但是根據佛陀說我們的煩惱是從六根接觸外境后,因為迷惑而生起的。煩惱的種類很多,有的分成六根本煩惱、有的稱為三毒;六根本煩惱再分成十惑;再分成小隨煩惱、中隨煩惱、大隨煩惱等等。現在要講的是根本煩惱,以及大、中、小各種隨煩惱。
一、根本煩惱:
最根本的煩惱有貪、嗔、癡,稱為三毒。一般人說某人很貪心,很會發脾氣,很愚癡,這與佛法中所說的貪、嗔、癡有點不同。
(一)、貪:佛法中說貪是于三有及資具(順境)染著不舍。三有是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。因為眾生貪欲界、色界的種種事物,及貪無色界的種種心態,使他們繼續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(三界六道)中受生,再度輪回生死。眾生對欲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,則生在欲界;眾生對色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,則生在色界;眾生對無色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,則生在無色界。當一個人無欲界的種種貪愛,就會生到色界;對欲界、色界之種種貪愛已斷除,則在無色界受生;斷除這三界的種種貪愛,就再也不來三界,叫做不受后有,再也不貪著這三有了。
貪著三有及資具是講貪著三界中的種種事物。我們生長在人間,貪求人間所享有的物資。比如貪著住富麗堂皇的房子,睡高廣的大床,穿華麗的衣服,坐舒適的椅子,此種貪著使我們再來欲界受生。但是此貪心是過去的業習,它在我們過去業中形成了這種心理,就如一個人他本來沒有抽煙,今生有人叫他抽,慢慢學習,對香煙染著,上了癮,生起貪愛的心,看到香煙就想抽,以后沒看到香煙也想要抽,我們說他對香煙有貪愛。凡夫對三界的事物也好想染上煙癮一樣,沒有在眼前,內心都想要,所以造成下一世再來三界中的任何一界受生死輪回,所以貪是三有之貪。
(二)、嗔:一般人對嗔的了解是:發怒,生氣等,但佛法中說嗔是于三苦及資具(逆境)憎惡不能忍受。
苦有三苦:
(1)、苦苦:既是身心之苦受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屬之。
(2)、行苦:東西變化無常,我們做不了主。五蘊熾盛苦屬之。
(3)、壞苦:既是樂受變壞或得不到。愛別離、求不得苦屬之。
對于這三苦,凡夫不能忍受,不想要它,但業報又是如此這般做不了主,又丟不掉,所以對這三苦起嗔心,然后對引起三苦的東西也起嗔恨。例如:某人嗔恨某某人,對仇人的東西也起嗔恨心。又如有人駕一輛老爺車,半路拋錨了,不能準時赴約,結果苦惱起,嗔心生,連那輛老爺車也都被敲、被踢,這就是對此資具也討厭。
貪是對于順境起貪愛之心;嗔是對于逆境起嗔恚之意,它們所對的境是絕然不同的。貪、嗔的心絕對不會同時生起,貪愛那個東西,絕對不會嗔它;嗔那樣東西也絕對不會貪它。或許有人會這樣認為:我愛某個人,我也恨他。這件事是應該如此理解:比如一對戀愛中的男女,結婚前覺得對方有許多優點與美德,結婚后卻發現對方有一些缺點,結果有時貪愛他,有時又嗔恨他,但貪愛與嗔恨的部分是不一樣的。兩種心情混在一起時,他就搞糊涂了,到底我是愛那個人呢?還是恨那個人?所以貪愛與嗔恨之心決不會同時生起,但貪愛與嗔恨之間,取舍不定時,則產生愚癡。
(三)、癡:既是無明,于諸事理迷惑,是非不明,事理無知。對四圣諦、三寶的實、德、能(真實、功德、自能修成),不能信受。既是說對于真理的實、三寶的功德、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,這三件事情迷惑,沒有信心;或是對一件事不知分辨對與錯,這都是愚癡。比如說你愛某人,是愛他的優點與美德;你嗔某人,是討厭他的缺點。這使你混淆,把兩件事當作一件事,不知是對或是錯,不能明辨是非,就產生愚癡。實際上世間的種種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,但你要美滿、美好,好的你要,壞的你不要,好壞在一起時,不能分辨是非,而產生不知取舍,結果不知如何是好,這就是愚癡。
我們對事理不明白,不知曉,這也可說是愚癡。當我們愚癡時,往往會做出各種傻事,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,我們可憐他,認為反正他是要死了,不如把他人道毀滅,讓他早日解脫,這就是愚癡。因為我們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業報,決不會因為斷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脫。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,這世逃不掉的,這使對事理不明白而產生的愚癡。
(四)、慢:把自己和別人相對比,內心產生高傲的心理,稱為慢。慢有許多種,最普通的一種就是‘自尊心’。當你比別人差時,事情做不成功,失敗了,別人嘲笑你,有滿心的你就產生苦惱,認為你與他平等,這就是慢。眾生‘慢’的心理可分三種情況來看:
(1)、你的地位、名譽比他人高,而你也認為比他人高。
(2)、你的地位、名譽與他人平等,而你卻認為比他人高。
(3)、你的地位、名譽比他人低,而你卻認為與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。
慢的產生是把自己與他人作對比而產生的。比如人有汽車,我沒有,認為他人沒什么了不起,我只是不要買罷了,這就是慢--與人平等,卻認為自己比他人了不起。再比如:來這兒聽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,假設這其中有一位是大學生,他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大學生而起慢心--比他人高,自己也認為比他人強。但他回到家里,進了廚房,他的媽媽可能就會說:你這個大學生有什么了不起,不會煮也不會炒,還是我比較行(慢)--比他人低,確認為比他人強。所以慢心的生起是以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,而生起高慢之心。
(五)、疑:對于諸真理常猶豫不決。歷史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修道成佛,解脫生死,你卻認為有煩惱怎么能夠解脫生死呢?對此真理產生不信的心理,稱為疑。此懷疑使我們不能接受真理,并非真理不可讓人懷疑,而是我們對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懷疑之心,這是一種煩惱。比如我告訴你們我的俗姓是‘蘇’,有人聽了就相信,但有些人聽了就會產生‘是不是姓蘇啊?’此懷疑之心,就是他內心的一種煩惱。有再打個比方:‘美國太空人已登上月球。’有人聽了就產生‘是不是真的呀?’他根本不想去尋找答案,不去了解,就直接產生懷疑,這種‘疑’的心理狀態,就是煩惱。我們對某些事理,再還沒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懷疑的態度。當我們真正徹底明了后,就能接受、相信它,這種懷疑的態度佛法可接受。
在佛經中說:如果一個人沒證悟初果,他對四圣諦、三寶多少會有疑問。這疑問我們可以保留,但因此而妨礙我們證悟初果。有些人說他對某種修行方法深信不疑,但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修行后,如果沒有證悟,就會生起疑問,懷疑起來。這并不表示當初他對某修行法門沒有懷疑,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蓋住。‘疑心’是一個很深的煩惱,它是根本煩惱之一。例如:有人對‘四念處’這個修行法有信心,他用十多年去修學,但沒有什么成就,就懷疑此修行法;因為沒證悟,更懷疑那些證悟者修行證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實的,這就是疑的煩惱。一般很深的‘疑’煩惱凡夫是不容易發現的,除非我們面對修行、煩惱等磨練的時候,才可知道我們對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。證初果者斷戒禁取見、我見,對世間看得很清楚,對佛法就毫無懷疑了。
(六)、不正見:對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確之知見。
(1)、身見:執著世間有個身心是我,稱為‘我執’。我執有兩種:在行為方面的我執就是‘我慢’;在思想方面的我執稱為‘我見’,也叫做‘身見’。我執并非是聽完無我,相信無我,也確定無我的道理是正確后,就無此煩惱,而是放下我見的煩惱罷了。我執中的‘我慢’是我們內心中根深蒂固的煩惱,碰到任何一件事物,我們就有一個心境內、外的對立,外面的是外境,里面的是我。因為有我執就會生起貪生怕死之念頭,就會起貪、嗔、癡等煩惱。譬如對‘無我’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,被人用刀子威脅時,他會怕死,此怕死的行為不是我見,而是我慢。‘我慢’不可憑聽講道理來破除,它必須以修道來斷除;‘我見’是一種思想上的煩惱,它可通過明了無我的道理,就可破除之。
(2)、邊見:由于身見對于我生起斷、常見,稱為‘邊見’。先有我見,才有邊見。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,認為我死后一了百了,什么都沒了,稱為‘斷見’。
(3)、邪見:謗無因果(業因果)、無作用(轉世、父母),無事實(佛、阿羅漢)。謗無因果,起種種邪見。認為作善無善報,做惡也無惡報,此是無果。有些人認為人的出生是‘無因’的,就是由父母生出來;死后一了百了,既是‘無果’。有些人認為殺死雞鴨無需受報,雞鴨是生下來讓人吃的,此屬于‘無果’。世間有三世,既是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但他不相信,此既是‘無作用’;對佛陀所說的三寶、四圣諦等,以為‘無事實’,而加以毀謗。
(4)、戒禁取見:執持不正確之戒律。有人持牛戒,以為牛吃草沒殺害生命,就認為也應該吃草;有些人認為牛是干凈的,所以吃牛肉不吃豬肉,這些都是‘戒禁取見’。
(5)、見取見:執取諸見為已見,認為此見是最優勝的,最正確的,而生起斗爭,稱為‘見取見’。執取前面四個見,認為是最正確的,也是見取見;比如你認為人死了一了百了,此是‘邊見’中的‘斷見’,而你卻執著這種見解是正確的,這個執著稱為‘見取見’。世間人往往執著自己的思想、知見是正確的,別人的是錯誤的,乃至執著正確的知見是對的,亦是見取見的煩惱在作怪,并非我見。
這六根本煩惱中的貪、嗔、癡稱為三毒。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為‘五鈍使’(思惑)要修道才能斷除。不正見中的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稱為‘五利使’(見惑)要見道才能斷除。五鈍使和五利使合稱為十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