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四圣諦(四)

【四、道圣諦】

道是出世間的因,解脫苦的方法,通往涅槃之路稱為道。廣義的說有三十七道品,狹義的說有八正道。

(一)、修道的層次可分為五個次第:

(1)、資糧位:修五停心以及四念處。

(2)、加行位:觀四圣諦,既是觀苦、集、滅、道諦。

(3)、見道位:覺悟見惑,斷三結,既是斷除我見、戒禁取見以及疑結。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。

1、我見結:身見是一種知見,因這個知見使我們做出種種傻事,而見道的人沒有我見,但并不等于沒有我慢。我慢是我們的內心高舉,認為有一個主體存在;而我見是執著現前的身心有一個我。所以見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見,沒有破除我慢。

2、戒禁取見結:守持種種不正確的戒律,見道者無此煩惱。

3、疑結:見道的人對于佛、法、僧有絕對的信心,絲毫無懷疑。

所謂見道既是見到涅槃之道路,我們現在聽聞佛法,是聽涅槃之道,并沒有見。比如我告訴你從新加坡怎樣搭飛機到東京,下了機要怎樣搭車到火車站,從火車站怎樣搭車到一個鄉下,再從鄉下去一間寺廟。如果你們從頭聽到尾,這只是聽而已,但是你們真的去到那個地方,那才是見道。我們聽聞了很多佛法,有一天覺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時候,那就是見道。見道的人斷除了我見、戒禁取見及懷疑三種束縛他們的輕微煩惱,稱為三結。

(4)、修道位:修行者見道后繼續修行,稱為修道位。既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圣者,這些圣者稱為有學圣人。

(5)、無學位:既是證悟阿羅漢果。證阿羅漢果的圣者已經完全解脫煩惱,再也不必學習即修行解脫的方法,稱為無學,所以阿羅漢稱為無學圣人。

(二)、修道的方法:

修道的法門有很多,主要的有下列幾種:

(1)、五停心:修習以下五種法門,能制止心內的過患,然后得定而引發智慧。

觀法:????????? 所對治之煩惱:

不凈觀--對治貪欲--觀內身不凈,除色身愛;觀外身不凈,除淫欲愛。

慈悲觀--對治嗔恚--于怨親等觀,慈心與樂,悲心除其苦。

因緣觀--對治愚癡--觀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緣,其中無我,無作者,無受者。

界分別觀--對治我慢--觀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,無有一合相之我。

數息觀--對治散亂--數出入息,系心于息而得定力。

在這五停心中的不凈觀及數息觀是修行入道的初門,合稱為二甘露門。

1、不凈觀:觀察自身與他身的不凈,為了對治我們的貪欲,因為我們對身體有貪愛,這是一種煩惱,也是一個心病,佛陀就為我們開了一帖藥方,叫做不凈觀,我們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歡上他,是因為認為他漂亮、干凈等等,那是因為我們的智慧被貪愛的煩惱所遮蓋住,看不清楚真相,而不凈觀是告訴我們要看他不凈的地方,比如他的皮、肉、血等,沒有一樣是干凈的,皮膚流出來的是汗,七孔流出來的都是糞,是骯臟的。皮膚下的血肉是臭腥的,肚子里所裝的都是糞便,所以我們的身體是‘糞桶’,不是‘飯桶’。我們最嚴重的貪欲就是淫欲--色欲,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不凈觀以破除之。(請參考《四念處》)

2、慈悲觀:慈悲觀是要對治嗔恨心,修慈就是要給眾生快樂,修悲就是要拔除眾生的苦。我們要經常作這個慈悲心的觀想,慢慢地對于眾生就不會嗔恨,生起憐憫之心,所以說慈悲觀能對治嗔恚。

3、因緣觀:觀十二因緣以對治愚癡。在這十二因緣的流轉中無我、無作者,沒有受者。(請參考《十二因緣》)。

4、界分別觀:我們觀察十八界以對治‘我慢’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以及六識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稱為十八界。我們個別觀察它,里面沒有一個我,這十八界合起來的一個整體,稱為一合相,它也不是我,所以觀十八界可以對治我慢。

5、數息觀:稱為阿那波那,譯為持息念(數息)。修數息觀對治散亂的心,我們的心如猴子般跳來跳去,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氣上,慢慢的心就會平靜下來。這五種修行方法稱為五停心,它可使我們的煩惱:貪、嗔、癡、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靜。

(2)、四念處:又名四念住,所謂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及法念住。

四念住是觀身不凈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以四念處對治我們的常、樂、我、凈四顛倒。

1、身念住--觀身不凈:觀色身四大不凈,乃至外境亦不凈,以對治身體干凈的顛倒想。

2、受念住--觀受是苦:觀六根所生受,及受的苦樂舍,三種皆是行苦,因為它無常變化,不能做主就是苦,所以觀受是苦對治樂的顛倒。

3、心念?。^心無常:觀六識心生滅最迅速,無有一念停留,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兒變化,佛陀說吾人之身還有幾十年慢慢地發生變化,可是我們的心念一秒鐘卻不知道變化多少,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觀心無常。眾生執著這個世間有一個精神不變的我--心。這是一種顛倒,一種錯誤,這個心是變化無常的,并不是永恒不變,所以要觀心無常。

4、法念?。^法塵及一切法無我、無我所,而我們執著有一個我,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。

四念處必須從觀身不凈,而觀受是苦,然后觀心無常,最后觀法無我。因為身體的活動叫粗,受比較微細,心比受微細,而法是最微細的。(請參考《四念處》)

(3)、八正道:此八正道是道諦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。

1、正見:對事的如實知見,出世間的正見唯有在見道者最為清凈;對宇宙人生生死與解脫之四圣諦理,智所證知,直窺實相。世間正見只是一堆經驗所積累的知識,是通過名稱、標志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之正確分別罷了。出世間正見唯有通過修禪定及放下一切雜染心才能生起。若依多聞佛法而分別邪正因果,也能生起正見,所以正見由多聞、思維、修持得來。

2、正思維:沒有貪嗔等煩惱情況下,依正見觀察、思維,如理地作出決定,故又稱為正欲或正志。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業的行為。比如說蟑螂損害人類是害蟲,我們應該殺它,如果這是正確的道理,那人類損害其他的眾生,它們也應該殺我們!這是不正確的思維,因為這其中摻雜了‘我’的煩惱,以人為中心,認為有損人類利益的是害蟲,所以我殺它不要緊,它殺我不行!

3、正語:即戒止口之四惡業。

(1)、不妄語欺騙。

(2)、不兩舌,搬弄是非;或發表引起兩者間之憎恨、敵意及不和之言論。

(3)、不粗惡口罵人或苛刻、酷毒之諷刺等。

(4)、不作無意義及無利益之空談或花言巧語--綺語。

不講這四種話語就是正語;我們應該合理、真誠、以及和藹可親的話。

4、正業:不是正當的職業,而是正當的行為,即戒殺生、邪淫、偷盜等,行為善良,不侵害一切眾生就是正業。于修道時,在行住坐臥中正念而住。

5、正命:以合法不損害他人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,乃至不販賣眾生、軍火、殺生器具、醇酒、毒品或嫖賭等。若是出家眾,則如法求衣服、飲食、坐臥具、病緣醫藥供身什物。

6、正勤(正精進):精進努力離惡向善,即精進修道。這里的正精進專指修禪定而言。正勤有四,所謂四正勤既是:

(1)、未生善令生

(2)、已生善令住

(3)、未生惡另不生

(4)、已生惡另滅

7、正念:以世間法來說,不生邪惡之心念,稱為正念,反之則是邪念。以修行來說既是憶念正法,如四圣諦、八正道、四念處及菩薩道等等修行方法為正念。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,心念時時明了不忘失,比如念佛,對于念佛的境要明記不忘,這叫正念;如果念佛時想吃東西,是不正念,即使在念佛時想要去救人等好事,若不覺知心已隨境轉,也是失去正念。這個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學,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,要保持它,稱為正念;如果沒辦法保持它,既是失去正念。

8、正定:心一境性,不向外馳散,正定有初禪至滅盡定,禪定時的用心不外兩種情況:

(1)、止(三摩地):即入定,心一境性,并非不起念,而是心念保持在單一之定境中。

(2)、觀(毗婆舍那):于定中起智慧,用佛法觀察實相。

修‘止’能暫伏煩惱,但不能除去煩惱;修‘觀’則能除去所對治的煩惱。

┌戒:正語、正業、正命

三無漏學-┼定:正勤、正念、正定

└慧:正見、正思維

(三)、總結:

(1)、在道諦中并沒有祈禱,膜拜與儀規,因為這些不是正道。不過,對于教義不理解之初信者,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,通過優美的習俗與儀式來引導他們走上這條圣道。

在小乘經典中注重正見,大乘經典中注重般若,所謂五度如盲,般若如眼。

有人認為正精進不屬于定學,修八正道時,每一道都要精進,然而對修解脫道者來說,八正道中的正精進應該偏重于修定、修正念、修智慧,并非在正業、正語、正命此三道中精進。一個修行人如果一直精進的修正語,講好話,那他的心就散亂了。

(2)、八正道有時又被解釋為兩種:一者、世間之八正道,既是正確生活之標準。二者、出世間之八正道,既是修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之生活標準。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之生活方式,唯有八正道才能凈化眾生的身心。它是一條通過德行(戒)、理性(慧)與精神凈化(定)而走向體證世間實相的途徑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0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3

相關推薦
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2)恭敬說法師 知道了聽聞正法的重要,其次就是實際地從善知識跟前去聽受。但要使自己聽聞正法能得殊勝的利益,對于說法師與所說的法和聽法的心理,都應該發起恭敬心,正確的思想,和清凈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祈愿有用嗎

    當我們心中充滿愛時,也在世界上創造了更多的愛、和平及喜樂。當我們的心中充滿愛時,在那一刻將這些能量傳送給另一個人,他知道與否,那并不是最重要的。安樂、慈愛、安穩的能量是非常真實的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四) 以上所說減緣減行最后觀留欲界苦諦下一非常行相擬入見道,僅是舉例而言,實際入見道時,雖然都是從苦諦下一行相悟入,但由于修行人根器有異,所觀留的行相亦有所不同。依《毗婆沙論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九) 丁、行蘊 在五十一個心所中,除去受想兩個心所之外,其余相應的心所法和不相應行法,總集起來,都是行蘊所攝。行有遷流、造作兩義:遷流義通一切有為法,一切有為法皆念念不住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日常生活中修行(一)

    一、何謂佛法融入生活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,經常做義工,捐贈財物、獻血、捐獻器官等等,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導的種種行為,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。雖然我們不能斷然否定這也是佛法融入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十二因緣(四)

    五、十二因緣的流轉門: 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覺悟時,他于菩提樹下觀這十二因緣,發現眾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故想要度化眾生,使他們解脫。因此佛陀從十二因緣的老死開始逆次而觀察:一切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十二因緣(五)

    九、十二因緣給我們的啟示: (一)、十二因緣流轉的順、逆觀:從‘老死’追尋到‘無明’,稱為逆觀;從‘無明’追尋到‘老死’,稱為順觀。此順、逆觀又可分為流轉門的順、逆觀與還滅門的順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

    走進寺院,會遇到一些出家人,怎樣和他們打招呼?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?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。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,有特定的規矩。比如一寺的主持叫“方丈”,也叫“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一、菩提 佛位圓證二轉依果,為菩提涅槃。菩提是能證的無漏智,涅槃是所證的真如理。菩提是所生得,涅槃是所顯得。 菩提是轉有漏雜染的八識而成的四智相應心品:(一)大圓鏡智:此智為一切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四念處

      在佛教中,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。在三十七道品中,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。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,又稱為四念處觀。為什么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?因為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湘阴县| 济南市| 公主岭市| 河西区| 砀山县| 沈丘县| 来安县| 望奎县| 长阳| 巩留县| 苏尼特右旗| 农安县| 衡水市| 五指山市| 江川县| 科尔| 日土县| 兴海县| 当雄县| 壶关县| 茌平县| 邵东县| 鄯善县| 渭源县| 渑池县| 贡嘎县| 临漳县| 安阳市| 堆龙德庆县| 利川市| 泾源县| 响水县| 正宁县| 大庆市| 耒阳市| 望谟县| 宝鸡市| 木里| 嵊州市| 辛集市| 咸丰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