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家的語言和禮儀

走進寺院,會遇到一些出家人,怎樣和他們打招呼?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?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。

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,有特定的規矩。比如一寺的主持叫“方丈”,也叫“住持”。住持是“住于世而保持法統傳承”的意思。一般人容易把“住持”寫成“主持”,這不僅是文字錯誤,也是理解上的錯誤。“方丈”的原意,即一丈見方之室,又作方丈室、丈室。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,也叫函丈、正堂、堂頭。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,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,后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。

在住持下面,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、八大執事。四大班首是指導禪堂或念佛堂修行的,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。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、西堂、后堂、堂主;八大執事則是監院(庫房負責人)、知客(客堂負責人)、僧值(又教糾察)、維那(禪堂負責人)、典座(廚房、齋堂負責人)、寮元(云水堂負責人)、衣缽(方丈室負責人)、書記。其中,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,在做法事時,是領眾的帶頭人,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,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,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。

有一些稱謂,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、學問表示尊敬。也是出于禮節性的自謙,下面簡單介紹一下:

“法師”是常修梵行,通曉佛法,而且能引導、教化眾生修行的人。澄觀《華嚴經大疏鈔》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、能廣宣說、處眾無畏、無斷辯才、巧方便說、法隨法行、威儀具足、勇猛精進、身心無卷、成就忍力十種德性。法師的種類,依據《法華經?法師品》的記載,可分為受持、讀經、誦經、解說、書寫五種,稱為五種法師。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,遇見出家人,稱其為某某法師,是完全可以的,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。

“三藏法師”由稱為三藏比丘、三藏圣師,或略稱三藏,是對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經、律、論三藏者的尊稱。在中國,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,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,如鳩摩羅什、真諦、玄奘等人即有此稱。小說《西游記》中,稱玄奘為“唐三藏”、“唐僧”,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,這雖然沒有什么大錯,但“三藏”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,并非專有名詞。

“禪師”是一心坐禪,通曉禪定的比丘。在中國由于禪宗非常盛行,禪師的稱呼并不限于禪宗一派,凡習禪的僧人都可稱為禪師,如《續高僧傳?習禪篇》所收,便有達摩禪師、道綽禪師、信行禪師等等,有些人并不屬于禪宗。后來,朝廷也曾用“禪師”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,以唐代神秀獲得“大通禪師”為最早,其后,禪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,也獲得“大鑒禪師”稱號。至于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,以宋代宗杲受賜“大慧禪師”最為著名。

“律師”又稱為持律師、律者,指專門研究、解釋、讀誦戒律的僧人。如北魏慧光、唐代道宣、懷素等皆稱為律師,以嫻熟《四分律》見稱。后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。至于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,則屬于借用這個詞,與佛家沒有絲毫關系。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,又有相通之處。

“長老”又稱為上座、上首、首座、老宿、長宿等等,指年齡長、發臘高(出家時間長)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。《集異門足論》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(1)生年上座,指年齡較長的僧人;(2)法性上座,指受具足戒,通達戒法者,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;(3)世俗上座,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。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,但也未必是年老者,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。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、大護法為長老,也是一種尊稱。

此外,還有“大師”、“大德”等等稱呼。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圣人,堪為中省地師范,稱為大師或者大德。《本事經》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、阿羅漢和有學的圣者三種;中國佛教則不用“大德”一詞稱佛菩薩,而是對高僧的敬稱。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,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。“大師”或“大德”。

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,一般可以這樣問:“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?”

“上下”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,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“慧普”,那么就是“上慧下普”。一般來說,千萬不可問師父“您貴姓”,因為佛家規定,出家后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,即出家人皆以“釋”為姓,都只以法號相稱。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,一個是內號,一個是外號。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、受戒師、傳法師可以稱呼的,其他人不可稱呼。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其外號,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,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。這些規矩是我們與出家人接觸時要注意的,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。

除了這些稱呼之外,還有一些常用的說法也應該注意。比如“靈魂”一詞,是其他宗教所用,佛家稱做“神識”,而不使用“靈魂”這個概念。

作為時間概念的“禮拜”也是其他宗教所用,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禱。對佛家要稱“星期日”而不要叫“禮拜日”。佛教信眾每日都做功課,也可說時時做課,不規定在周日,所以也沒有“禮拜日”之說。

又如佛家淡“慈悲”,而不講“愛”,因為在佛家看來,有“愛”就有占有欲,有占有欲就有我執,“愛”是苦的根源。而佛家講的慈悲,悲能拔苦,慈可與樂,由此可見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懷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下午8:38
下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8:20

相關推薦

  • 日常修行生活(七)

    (十二)吃飯 1、上等的方法 吃飯轉為道用的最佳方法,是把所有的食品當作會供品,自己的身體本來就是佛的壇城。安住在這種境界中,以清凈的食物供養清凈的佛的壇城,同時念一個簡單的會供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三皈五戒(一)

    三皈五戒 一、皈依的意義: 皈依既是皈向、依靠之意。根據佛法說,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回,在生死苦海中浮沉,無依無靠,甚為可憐;這好比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南洋討生活的人兒,他們離鄉背景,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六) (二)修惑 修道所斷惑,就是迷事的煩惱。依《俱舍論》建立,總有十種,即于欲界有貪、嗔、癡、慢四種;于上二界除嗔,各有貪、癡、慢三惑,合為六種;共合三界而為十種。(大乘立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思惟諸苦 在思惟諸苦中,特別是思惟生老等八苦,最能引發出離心。生等八苦,在《瑜伽師地論.攝決擇分》第六十一卷中,各說五相,修解脫行的人,應如理思惟。 一、生苦五相:(一)眾苦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三法印(二)

    二、諸法無我: 所謂‘法’就是東西有一定的相貌,保持一個時候,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存在,稱為法。‘諸法無我’告訴我們在世間的一切事物中,找不到一個‘我’的存在,所以佛說‘無我’。‘諸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印光大師嘉言

    印光大師嘉言   歷觀古今大圣大賢之生,皆其祖父積德所致,大富大貴亦然。其子孫生于富貴,只知享福造業,忘其祖父一番培植,從茲喪祖德以蕩祖產,任其貧賤,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。能世守先德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四)于三寶所勤修供奉 (1)總說 學佛的人,在皈依三寶之后,應隨時以清凈信心,憶念三寶的功德,隨己力能以其或少或多的諸供養具而為供養。這是培養自己福德的事,也是自己依正二報的莊嚴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五) 問:為什么依根境建立處,而不依六識立處呢?《對法述記》以兩義解答,第一義以界處相待義作解釋,即能持各界,根境能持六識,六識亦能持自己的自體,根境識各有能持義,故界立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命運詳解十八法——如何獲得福報(一)

    (一)福報代表這一生當中的經濟環境,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;沒有福德,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境,經常一籌莫展,所以福報的熏修很重要。中國有句俗話,「大樹底下好遮蔭」。一棵樹枝葉茂密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2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二、持息念:持息念,通常稱為數息觀,為對治散亂心的最好觀行。持息念的相,實有六種差別,數息觀法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。持息念在經中名阿那阿波那念。阿那義即持息入,是引外風令人身中的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兖州市| 米易县| 卓尼县| 汉沽区| 天祝| 高邑县| 泰顺县| 淄博市| 内江市| 老河口市| 凤阳县| 贵州省| 岱山县| 自贡市| 日土县| 托克托县| 准格尔旗| 女性| 中牟县| 驻马店市| 杭锦旗| 民丰县| 扬州市| 彭阳县| 柳州市| 洛扎县| 桐柏县| 徐州市| 都江堰市| 台东县| 温宿县| 东乡族自治县| 子长县| 中超| 布拖县| 巨野县| 区。| 永兴县| 富蕴县| 岐山县| 太和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