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表四)


以上所說減緣減行最后觀留欲界苦諦下一非常行相擬入見道,僅是舉例而言,實際入見道時,雖然都是從苦諦下一行相悟入,但由于修行人根器有異,所觀留的行相亦有所不同。依《毗婆沙論》一百九十卷說,人見道人,有利鈍二根。利根人有兩類:一是著我者,依無我行悟入見道。二是著我所者,依空行悟人見道。鈍根人亦有兩類:一是我慢增者,依無常行悟入見道。(以別知身無常,不自恃起慢故。)二懈怠增者,依苦行悟入見道。(以知苦相,即精進求出離故。)如上所說四類行者,應以何行擬入見道,即留何行而觀察修習,廣如《毗婆沙論》所說應知。

中忍位要作減緣減行的原因是:下忍位修三十二行解,觀智散漫,不能成為引發無漏智的殊勝增上緣,為了鍛煉觀智,故于上下八諦行相習減緣減行,由漸減略,使其智力明銳猛利,成為引發見道無漏智的殊勝增上緣。

得此下中忍位善根有什么功德呢?《俱舍論.分別賢圣品頌》說:‘忍不墮惡趣。’若依論義,望前頂法增加三種功德:一不退失善根,二不造無間業,三不墮惡趣。如彼論說:‘若得忍時,雖命終舍,住異生位,而增無退,不造無間,不墮惡趣。然頌但說不墮惡趣言,義準已知不造無間業,造無間業者必墮惡趣故。忍位無退,如前已辯。’得中忍位若不命終,必入見道而證圣位,縱然命終,棄舍了忍善根,此生不能入見道,雖住于異生位,亦能得如前所說三種功德。

從中忍滿位,無間引起殊勝善根,名上品忍。此位以一剎那心觀欲界苦諦起一行相,道入世第一法,稱為一行一剎那。因為上品忍與世第一法相鄰接故,唯有一念,不容相續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從此位(中忍)無間起勝善根,一行一剎那,名上品忍,此善根起,不相續故。’得上品忍,由于必入見道故,更得五種功德,即于生、處、身、有、惑五法得非擇滅,稱為五種不生:(一)生,即卵生濕生。(二)處,即無想天、北俱盧洲、大梵大王三處。(三)身,即扇搋半擇迦(男根不具的人)、二形身。(四)有,即第八有等。(見道以后的圣者,充其極只有七翻生死,故無第八次的后有等。)(五)惑,即見道所斷惑。如《俱舍論.分別賢圣品》說:‘若至圣位,于少趣生處身有惑中,得不生法故。趣謂諸惡趣。生謂卵、濕生。處謂無想、北俱盧大梵處。身謂扇搋半擇迦、二形身。有謂第八等有。惑謂見所斷惑。’

(四)世第一位

從上品忍,無間引生最極殊勝的善根,名世第一法。此世第一法,亦如上品忍唯緣欲界苦諦,唯有一行一剎那心,即直入見道。此位善根仍是有漏,故名世間。但在世間善法中,已至極頂,能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,開圣道門,引圣道性,最極殊勝,故名第一。是世間最勝法故,名為世第一法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上品忍無間,生世第一法,如上品忍緣欲苦諦修一行相,唯一剎那。此有漏故,名為世間:是最勝故,名為第一:此有漏法世間中勝,是故名為世第一法。有士用力,離同類因,引圣道生,故名最勝。’

此位善根所得功德,《俱舍論頌》說:‘第一入離生。’即得世第一法已,雖住異生位,必定能夠趣入‘正性離生’—見道。

以上所說暖等四善根,皆以慧為體。名順決擇分。見、修、無學三種圣道,皆名決擇。決是決斷,能斷疑故;擇是簡擇,能分別四諦相故。分是分段。見道名決擇分,是決擇中的一分故。暖等四種善根,能為勝緣,引生見道,能順益彼見道故;順是其因,決擇是果,從因及果為名,故名順決擇分。亦名加行道,為入見道而加功用行修習四善根故。

此四善根,皆依定地生起,故是修所成慧,而非聞思所成散慧。依六定生起,即未至定、四靜慮,及中間定,欲界中無此四法,以非定地故。無色界也沒有,以暖等是見道的眷屬法,無色界無見道故,唯欲界人天身能生起四善根,別的界趣都無緣生起。廣如《俱舍論.分別賢圣品》所說應知。

總上所說的五停心觀等三資糧,及暖等四加行,又名七方便,以皆為趣證圣果的方便行故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07
下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08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:能夠觀察自在心的菩薩們,在實踐甚深的智慧到彼岸的成佛之法的時候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就是已經進入中道現觀的境界里面了。雖然能觀的是妄心,所觀的是真心,但必須依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觀世音菩薩(二)

    《二》觀世音菩薩的出典 現在我們再從藏經中檢閱關于說到觀世音菩薩的許多資料。釋尊化世之際,在各大乘經中,說到諸大菩薩之處極多,就以佛在靈鷲山的法華會上,便有八萬多位大菩薩,重要的也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一)

    人死的時候,就像從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獨自離開,在那個時候,錢財、地位、受用都沒有用,唯有正法最有用,可是很多人卻不重視以正法來利益亡者,我看到有些人家里人死后,一處理完尸體就沒事了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業力與輪回(三)

    六、業的自性: 佛法中所講的‘緣起性空’是最講究的法。這句話之意是: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在生滅,它的本性不可得,起行本空,沒有自性,不是永恒存在,是無償的,這是萬法的實相,就是空相。這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煩惱(一)

    在四圣諦(苦、集、滅、道)的苦圣諦中,苦的生起因是我們過去所做的業及現前的煩惱。過去所做的業已造,現世要受報;而現前的煩惱決定于我們,可要它生起或不生。那些修行的圣者,證果的圣人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四)法隨法行 皈依三寶者的第四種正行是‘法隨法行’。法是指所證的涅槃,在一切法中,涅槃最勝,故得名法。隨法即道諦,它是能證涅槃的法,隨順于涅槃,故名隨法。行是學佛人的自心中受持此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六度(上)

    度也叫六波羅蜜,波羅蜜是梵語“到彼岸”的意思,六度,就是六種從煩惱到覺悟、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。六度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和般若(智慧),布施度慳貪、持戒度毀犯、忍辱度瞋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五、怨僧會苦五相:(一)與彼會生憂苦故。即與怨憎的人相會之時,心懷怨結,引生憂苦。(二)治罰畏所依止故。倘若與已有怨恨的人有權有勢,一朝會面,畏其假借權勢治罰于己,于治罰生起怖畏故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業力與輪回(二)

    三、業的活動: 我們造業后,來世要受果報,它們的活動過程是怎樣的?其實,業的活動就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相續,我們日復日年復年的生活著,這就是業的活動。我們在受業報的過程中,又再造新的業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八) 《對法論》第一卷,在建立想蘊文中,詳說諸想,述記根據《顯揚圣教論》第五卷想蘊建立差別的,三位義配釋,顯示諸想的差別:第一位約所依差別,建立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:第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武夷山市| 仙游县| 焉耆| 台山市| 罗田县| 屏东县| 河西区| 西宁市| 彭阳县| 五河县| 宝应县| 孟连| 高阳县| 张家港市| 饶阳县| 潮安县| 勃利县| 龙陵县| 子长县| 曲阜市| 平湖市| 东港市| 三明市| 民县| 仪陇县| 沭阳县| 信丰县| 呼伦贝尔市| 土默特左旗| 康马县| 姚安县| 江西省| 耒阳市| 郴州市| 靖宇县| 阜宁县| 东辽县| 湘潭市| 关岭| 印江| 察隅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