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四念處(二)

二、受念處:

受念處是觀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身心所產生的感受。它可分為身受:苦、樂、舍受;心受:憂與喜受,共五種。

身念處中的身體我們可以看到,但很多人對受念處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覺的。這個受不止是感受到現在是快樂或是苦惱,還要感受到不苦不樂的情形。比如風吹來,皮膚感受到涼爽;坐在那兒腳癢,感受到哪一部分癢,癢就是苦受。又比如喜歡拍照的人,在拍照時閃光燈照到眼睛,強烈的燈光使眼睛受苦--身苦,但他喜歡拍照--心喜。

對于受我們要去知道它,覺察它。如果一個人對于觀察身體還不清楚,他觀這個受一定沒辦法完成。我們必須對于身體的行、住、坐、臥的行為很清楚之后,才進一步觀察身心的感受,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感受是從六根而來,如風吹來身體感受之;聽到聲音是從耳根感受到。如人坐禪時,聽到公雞啼,耳根感受到,如果當時觀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,就完了,是身受苦,心是不苦不樂受。若他想:‘真是豈有此理,我坐禪,你來吵我。’那他就生起貪嗔癡,心在受苦了。

又比如有很大的炮聲,耳朵受到刺激,受不了,耳根受苦;有些聲音,好像人聲,耳根聽慣了,聽了很舒服,那就是樂受;反之雜訊使我們耳朵與心受苦;有時寂靜無聲,那我們的耳朵就沒有感受了。此受會生起,當然也會消失,所以當我們觀察受的生起時,要知道它是從耳朵或眼睛來,它怎樣的滅掉,都要知道。接下來我們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處,一心觀察它,慢慢地就會發覺有受皆苦,因為受源源不絕而來,我們身不由己,不能做主的緣故。當我們可以很細微的觀察受后,就可以繼續觀察心。

三、心念處:

當我們感受到外境時,心在作用,這個知覺的心,我們要知道;但是我們往往會在知覺的心上加入貪、嗔、癡等種種煩惱,我們也要覺知;乃至這個心念是否專注在禪定或散亂等,我們也都要念念覺知這個心識所在之處。

比如在靜坐時,突然聽到聲音,耳識在作用,耳朵在感受。我們要觀察到心在耳朵作用,然后又跑到頭腦中想,我們要覺知它。這樣的慢慢觀察就會發現:原來我們的心念在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中跑來跑去,很快地生滅。佛陀說世間上生滅最神速的是我們的心念,最容易觀察到無常,所以在四念處中佛陀教導我們觀心無常!

四、法念處:

法念處主要的是指法塵。法塵是:心中念一、二、三、四……。心中的念就是法塵。當念‘一’時,心知道念‘一’,就是心識。念‘一’時心識知道念‘一’;念‘二’時心識知道念‘二’,……。沒念‘四’時,心識不知道,還沒念‘五’時,心識不知道。念‘一’時,心識就生滅一下,念‘二’時,心識就生滅一下,所以我們的心識念念在那兒生滅而覺知。古代開悟的禪師說:‘念念不相到。’意思既是說:我們的前心念與后心念毫不相干,互不相到。而每一念的法塵組成凡夫所以為的心,其實它不是心,那是法塵。我們的法塵有很多,每每想東想西,想要罵人的心想等等,都屬于法塵。

在這些法塵中,心念處最先要觀察的是五蓋。五蓋是貪、嗔、睡眠、掉悔及疑。因為一個人要修定、修慧,這五蓋會掩蓋住他,使他沒有定力,沒有智慧,故觀法念處時,要觀察我們是否有此五蓋的煩惱?它是從何來?從何滅?它生滅的原因?我們應如何使它不生?假使我們用心觀察,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蓋的方法,它就會消除掉,那我們就不會再懷疑佛法,對它深信不疑了。

觀察五蓋后,接下來是觀察五蘊。我們身心的一切活動都包含在五蘊當中。法念處不止指法塵,它還包括一切法。五蘊包含一切有為的生滅法,世間的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在生滅,所以觀察法塵時是要觀察它的生滅,從中發現一些事實。

在觀法念處時,除了觀察五蘊外,還要觀察另一些法,那就是六根與六塵。六根與六塵接觸后會產生什么后果?我們都要了了分明。比如在靜坐時,心念集中在耳朵,我們就去聽聲音,要覺知這個過程。過一會兒,我們的心念又去觀察景物,對于這些心念轉移的過程,我們要知道,更要了了分明。我們要注意六根與六塵為我們產生了一種結縛,既是我們的煩惱從六根與六塵中源源不斷的生起;十二因緣中說明,如果一個人沒有六根,他就沒有‘受’,所以我們的‘受’時從六根而來。觀察這個受后,接著觀察心,再觀察受的來源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而來,我們要了了分明這個受的生起。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、再滅掉,那么我們的貪嗔癡很快就會消滅。為什么這么講呢?打個比喻:以聲音來說,有人罵你一句‘他媽的’粗話,你鬧起煩惱,罵人、打人、與人過意不去等,如果你當時很冷靜,以智慧觀察,聽后就會發現:因為我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后,就產生‘他’、‘媽’、‘的’這些聲音的分別心。你也會發現原來外面有聲音,你里面有耳根,它們接觸后生起受,生起心識;然后你就會發現到,原來是法塵這個罪魁禍首添加一些煩惱進去,使你做出反應或反擊。當你發現到這一點時,你就懂得如何放下,使它不再生起來。我們凡夫聽聲音后,鬧起煩惱來,就只會怪外面的人,絕不會怪自己內心有這個煩惱。

如果有人說:‘You are stupid’對聽不懂這句話的人來說,那只不過是個聲音罷了,但是聽的懂的人的法塵中就有‘Stupid’的意義存在,他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后,感覺到這個語言,法塵中生起分別、然后比較,那他的煩惱就來了。他不責怪自己過去業中有這些‘廢物’,就只會責怪別人罵他‘Stupid’。如果一個人觀察法念處中的六根與六塵,到了了分明時,就知道煩惱從何處來?煩惱如何滅?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煩惱,使它不生起。

修學法念處進一步要觀察一切法是生滅無常,我們不能做主,不自在;不自在故是苦、無我。我們凡夫深深的執著這一念一念會想的心就是我,但佛法中卻說它只不過是法塵罷了,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。法塵與外境的色塵是同樣一回事,只是不同東西,同樣的作用,而我們把色塵當成外在的身體與世界,法塵當成是我,所以佛陀要我們觀法無我,而且要觀一切法都無我。法塵是內在的,但這法念處不止是指法塵,它還包括五蘊及世間的一切,里面都沒有一個我。

四念處要完成的觀行是:觀身不凈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雖然如此,但是在做觀行的過程,并不是永遠去觀想不凈、無常、觀苦、觀無我,而是要把我們的心念、行為、舉動等覺察到了了分明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5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5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一、五蘊 (一)五蘊名義 前面所說的五位百法,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詞的蘊、處、界三科里可以攝盡。因此在說了百法之后,說蘊等三科。這里先說五蘊。五蘊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聚有為法。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什么是‘佛法’?

    佛學中所謂的‘法’,并不是人們所理解的什么法規法令的那個意思中的‘法’,在佛學的義理中,‘法’是泛指一切的事和理,及其產生、消亡的內在外在之原由。那么,從這 個角度講,世法范疇中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四)皈依后的正行 甲、第一四正行 皈依三寶,可以得其救護,但必須修習正行,才能真正得救護。正行有兩類,各有四種。第一四正行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六十四卷說:‘當知皈依,有四正行:一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六) 又《對法論》在建立受蘊門中,依四因、五位、七類的差別,總說二十七受。第一位和第一類有六種:即眼觸所生受、耳觸所生受、鼻觸所生受、舌觸所生受、身觸所生受、意觸所生受,這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海珠和尚論佛法

     海珠和尚論佛法   清·凌濟瀾光緒十五年八月仲秋,余禮雙溪寶剎,謁海珠和尚①問佛法,余曰:“方丈任事,僧俗帖然,是知和尚學通古今,今在佛門,自能探佛法奧義,悟徹菩提,究竟其理何似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七) 修道所斷惑,雖然有八十一品的差別,但約其惑體來說,欲界起貪嗔癡慢四種煩惱,色界與無色界,各起貪癡慢三種煩惱,總合三界只有十種煩惱。故《俱舍論.分別隨眠品》中,說此修惑之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[6]蘊取蘊門:‘幾蘊所攝?謂除無為,幾取蘊所攝?謂有漏。’無為無積聚義,不在蘊門攝,故除去它,即除法界中所攝的六種無為。取是執取義,若約增勝,欲貪名取,通則一切煩惱,故取是煩惱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觀世音菩薩(六)

    《六》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觀音法門很多,大致分為顯密二門。密法多用觀想,必須身口意三業齊修,修學者必須師師傳承,師弟親授,修行時必須供養、作觀等儀軌壇場,而且不是短時能夠成辦。顯法則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三)諸門略義 這十一善法,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三種,無有別體,故是假有;其余八種,各有自體,皆是實有。十一法中,十遍善心,輕安不遍,要在定位才有輕安故。散位粗重無定,所以沒有輕安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下面再看順觀十二因緣(十二有支): 1、無明緣行:由有如是無明故,緣于如是無明,而有六識心造作種種善、惡等有記業之行支。 2、行緣識:緣于行支之善惡業故,便有業種必須轉入來世報償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上高县| 康保县| 沁水县| 盱眙县| 章丘市| 琼海市| 河东区| 湘阴县| 凤凰县| 舒兰市| 同仁县| 沾益县| 深圳市| 罗源县| 沭阳县| 金山区| 广汉市| 高邮市| 同仁县| 包头市| 滕州市| 巫山县| 普格县| 肇州县| 嵊州市| 元江| 新巴尔虎左旗| 衡水市| 沭阳县| 东海县| 灵石县| 乌苏市| 荆州市| 鄂伦春自治旗| 清涧县| 慈溪市| 凌云县| 邮箱| 山东省| 巫山县| 北辰区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