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表七)
修道所斷惑,雖然有八十一品的差別,但約其惑體來說,欲界起貪嗔癡慢四種煩惱,色界與無色界,各起貪癡慢三種煩惱,總合三界只有十種煩惱。故《俱舍論.分別隨眠品》中,說此修惑之十種,與見惑之八十八使,合稱為九十八種隨眠。
二、圣果差別
(一)預流向及預流果
聲聞乘行者,由世第一位無間發起無漏真智,斷盡了三界見惑以上的位次,皆名圣者,亦即無漏的圣果。因為無漏正智斷除的煩惱有差別,果亦成為四級:(一)預流果,(二)一來果(三)不還果,(四)阿羅漢果。趣向于這四級果位的因行位,名為四果向。
梵語須陀洹,譯言預流,是初果圣位的名稱。《俱舍論》說:‘諸無漏道總名為流,由此為因趣涅槃故。預言為觀最初至得,彼預流故,說名預流。’預是人義,流是類義,這個位上的圣人,初見真理,得入圣道的流類,所以名為預流。預流圣者,是由世第一法無間發起無漏真智,親證四諦境,于諸諦境現前觀見,稱為圣諦現觀。此現觀位發起無漏十六心;觀上下八諦(上即上二界四諦,下即欲界四諦)真理,而斷盡三界見惑八十八使,即成為預流圣者。十六心是:緣欲界苦諦境起二心:一苦法智忍、二苦法智。緣上二界苦諦境起二心:一苦類智忍、二苦類智。緣欲界集諦境起二心:一集法智忍、二集法智。緣上二界集諦境起二心:一集類智忍、二集類智。緣欲界滅諦境起二心:一滅法智忍、二滅法智。緣上二界滅諦境起二心:一滅類智忍、二滅類智。緣欲界道諦境起二心:一道法智忍、二道法智。緣上二界道諦境起二心:一道類智忍、二道類智。總上十六心,稱為八忍八智。從第一心苦法智忍到道類智,無別心間隔,皆是次第無間而起,于諸圣諦境現見分明,現前實現總說名為圣諦現觀。苦法智忍的意義是:苦法即欲界苦諦法,無漏圣慧忍緣苦諦法,見彼唯是苦法性,忍可現前,名苦法忍;此無漏忍復能引生后念決斷了知苦法的法智,是法智的因,故得名苦法智忍。苦法智的意義是:智緣苦法故,名苦法智。類忍類智的意義是:上二界的苦法等境和能緣的智,與下界境智相似,是下界境智的同類,故立名為類忍類智。其余集滅道忍智的意義,準釋應知。《俱舍論》說:‘得苦法智忍,名“入正性離生”。’正性即涅槃,或指圣道。生即見惑煩惱,能令有情生諸惡趣,障礙善根不熟;見道能證涅槃,能越煩惱,故名正性離生。苦法智忍生已,得圣者名,至此位中,說名為入。忍是正斷惑位,忍可諦理,斷除惑體,名無間道。智是已斷惑位,智于苦法已決了知,離系證滅,名解脫道。此二次第,道理決定,如《俱舍論》第二十三卷說:‘十六心中,忍是無間道,約斷惑得,無能隔礙故。智是解脫道,已解脫惑得,與離系得俱得俱時起故。具二次第,理應然;猶如世間驅賊閉戶。’如上所說無漏十六心,觀上下八諦,各起無間解脫二道,即忍與智;乃至斷盡三界的見惑八十八使之位,名預流果。此分因果二位,因即預流向,果即預流果。即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位,名為見道:以于四諦真理,從無始以來都未曾見過,而今于每一諦理初次創見,故得名見道。這見道位十五心,是趣向預流果的因行道位,故名預流同。其第十六心道類智,于諸諦理皆已盡見,無所未見。由重見故,如修習曾經所見,故屬于修道攝,名預流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