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死亡因緣的三種類型

按《瑜伽師地論》,死緣可以分為三類,就是壽盡死、福盡死和未舍不平等死?:唐譯為不避不平等死。

  一、壽盡死
  壽盡死者,謂如宿業所引壽量,一切罄盡而死,是為時死。

  所謂壽盡而死,即以前世業力所引的壽量全部窮盡而死,這是時死。

  一般來說,由于前世的引業,這一生的壽量是一個定數,連一生呼吸的次數也是決定的,如果沒有積聚增減壽量的因緣,在壽量用盡時,就會“壽終正寢”,這是壽盡而死。

  二、福盡死
  福盡死者,謂如無資具死。

  所謂福盡而死,指缺少衣食藥物等資生之具而死。

  雖然沒有耗盡壽量,但以福報消盡,也會導致死亡,比如,凍死街頭,或饑餓而死。因此,享福從另一方面來說,也是在消福,平常有福報時不可揮霍,總要為將來留一些才好。

  弘一大師在孩提時,他的父親請人寫了一副清朝劉文定公的對聯,高高地掛在柱子上。上聯是“惜食,惜衣,非為惜財緣惜福”教誡要愛惜糧食和衣服,這不是在財物上慳吝,而是因為一個人要懂得惜福,不能鋪張浪費。大師的哥哥時常教他念,這一句念熟了,以后凡是遇到穿衣或者飲食,大師都十分注意,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。而且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,身上穿的衣服應當時時小心,不可以損壞或者污染。

  在此奉勸學人,有福報時應當珍惜,最好省下自己的福報舍給他人用。修行人不應隨順現代人的作風,而應隨學儉樸惜福的古風。

  三、未舍不平等死

  未舍不平等死者,謂如經說,壽未窮盡,有九死因緣。

  所謂未舍不平等死,按世尊在《藥師經》等經中所說,有九種因緣導致壽量未盡而死。

  以下一一說明九死因緣:

  謂食無度量。
  即飲食過多或過少,不能適量。

  飲食不足,會令身體饑瘦虛弱;飲食過量,則使呼吸艱難,這都會加速死亡。

  食所不宜。?
  即食物不適宜。食物在體內不能很好地消化。

  不消復食。
  因為飲食不平和,導致飲食不能消化,如果還繼續進食,就會導致消化不良或者引起各類疾病。

  生而不吐。
  引起了身體不適的食物,在尚未消化時就應及時吐出。倘若強忍不吐,將導致疾病,是減壽的因緣。

  熟而持之。
  即由過去因為飲食不知量、食用不適宜的食物、不消復食等等,因此在體內造成各種疾病,又不加以去除。這些疾病,由熟變所生,所以稱為“熟”,有而不去消除,稱為“持”。

  不近醫藥。
  即不去求醫問藥。

  按照《瑜伽師地論·聲聞地》所說,為了去除由飲食引起的各類疾病,本應遵照良醫所開良方服藥,才能消除疾病,但自己不遵從,這也是死緣之一。

  《四家注》對這一句解釋為,有些飲食與藥物若分開食用,不會產生疾病等致死因緣,混合使用則會導致中毒。

  不知于己若損若益。
  即在飲食、起居等方面,不知道哪些對身體有利,哪些有害,生活中不懂得取舍。

  比如一個人挑擔,如果不知道自己力氣的大小,過于蠻干,則容易造成身體損傷。又如,生活起居沒有規律,或經常徹夜長坐,或在季節交換之時,不能按時加減衣服,都會制造死緣。

  非時、非量行非梵行。
  在非時行非梵行,以及過量行非梵行。

  非時是指月經期間以及生病等不宜行淫之時,非量是指縱欲,過量而行。印光大師說:世間人由色欲直接致死的,有十分之四;由色欲間接致死的,即由色欲虧損遭受別種感觸而死,又有十分之四。

  對以上九條,結合經驗細心體會,聰明的人就可以了解養生保命的方法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9日 下午9:44
下一篇 2024年5月29日 下午9:45

相關推薦

  • 戒淫,改命,求福報者必看

    戒淫,改命,求福報者必看末學手淫五年,早有戒淫之心,但和許多人一樣,斷斷續續,戒了又破,在這反反復復中,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總結,頗有心得與體會,并有所成效(已半年未犯),現拿出與大家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別相念住位 修解脫行者,由修五停心觀,心便得定。既已成就了殊勝的奢摩他,為了成就毗缽舍那,則應進一步修習四念住觀。四念住是: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住。于身等四相別別觀察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十二因緣(二)

    (8)、愛:我們有了受,就迷在其中,對于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。因為有了受就有‘愛’,對這個受染著、渴求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,整天不讓它看東西,肯定它受不了,會覺得很辛苦。眼睛整天愛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三)

    第三、要重視四十九天的佛事,一定要盡力為亡人安排。   藏地的四十九天佛事主要念密宗的《聞解脫經》,漢地不一定有這樣的條件,但也可以念顯宗的《金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或者阿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印光大師嘉言

    印光大師嘉言   歷觀古今大圣大賢之生,皆其祖父積德所致,大富大貴亦然。其子孫生于富貴,只知享福造業,忘其祖父一番培植,從茲喪祖德以蕩祖產,任其貧賤,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。能世守先德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業力與輪回(三)

    六、業的自性: 佛法中所講的‘緣起性空’是最講究的法。這句話之意是: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在生滅,它的本性不可得,起行本空,沒有自性,不是永恒存在,是無償的,這是萬法的實相,就是空相。這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三皈五戒(一)

    三皈五戒 一、皈依的意義: 皈依既是皈向、依靠之意。根據佛法說,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回,在生死苦海中浮沉,無依無靠,甚為可憐;這好比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南洋討生活的人兒,他們離鄉背景,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三、圓滿親近法:圓滿親近善知識的方法,《瑜伽師地論》四十四卷說有四種,如彼論說:‘當知菩薩由四種相,方得圓滿親近善及。一于善友,有病無病,隨時供侍,恒常發起愛敬凈信。二于善友,隨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如何學習佛法?

    我們接觸佛教,聽聞佛法,誓愿皈依三寶,自稱“學佛”多年,也明白修行學佛應當要勇猛精進,好好學習。但是為何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,或是所聽聞及所學習 的“佛法常識”,在生活中似乎都不太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2日
  • 五方佛

    五方佛代表五種智慧,五方佛各住一方,依愿修行,最終都修成了菩提正果,并稱五智如來。佛認為:修行人僅僅依靠念誦咒語和觀想曼陀羅,仍然不能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,還需要五佛禪定代表的五種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南川市| 防城港市| 慈溪市| 山阴县| 广河县| 漠河县| 衡南县| 正定县| 孟州市| 四子王旗| 梅州市| 同江市| 牙克石市| 崇文区| 凯里市| 邓州市| 五常市| 玉林市| 浮梁县| 安康市| 福建省| 桑植县| 白朗县| 黄骅市| 东山县| 泸溪县| 洞口县| 西华县| 长宁区| 客服| 米林县| 安仁县| 太仓市| 洛隆县| 利辛县| 都江堰市| 常熟市| 宁国市| 吉首市| 高密市| 赤壁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