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二)別相念住位

修解脫行者,由修五停心觀,心便得定。既已成就了殊勝的奢摩他,為了成就毗缽舍那,則應進一步修習四念住觀。四念住是: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住。于身等四相別別觀察,故名別相念住。為什么須修此觀呢?因為修解脫行的障礙,首先是于色身執(zhí)凈,于諸受執(zhí)樂,于心行執(zhí)常,于諸法執(zhí)我。為了對治四種顛倒,故必須先修四念住觀。此觀有兩種差別:(一)自相別離,即觀身受心法各別的自性,故名自相觀。身念住,即觀大種:造色、五根、五境,總括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,皆是不凈,對治于色身妄計為清凈的顛倒。受念住,即觀六受,身所有領納皆是其苦,對治于諸受妄計為樂的顛倒。心念住,即觀六識心集起染凈生滅無常,對治于六識心王妄計為常的顛倒。法念住,即觀除色蘊、受蘊、識蘊之外的所余一切法,無有常一主宰固實不變的我性,對治于一切法妄計為我的顛倒。如《大毗婆沙論》第一百八十七卷決擇佛說四念住的意趣說:‘謂對治于不凈,凈想顛倒故,說身念處。對治于苦,樂想顛倒故,說受念處。對治于無常,常想顛倒故,說心念處。對治于無我,我想顛倒故,說法念處。’

(二)共相別觀,即身念住觀身與其余有為法俱是無常性,與余有漏法俱是苦性,與余一切法俱是空、無我性。如是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注,皆別別觀受心法與其余有為法俱是無常性,與余有漏法俱是苦性,與一切法俱是空、無我性。無常,是有為法的共相,苦是有漏法的共相,空、無我是一切法的共相,四念住別別于身受心法觀其無??嗫諢o我,故名共相觀。如《俱舍論.分別賢圣品》說:‘如何修習四念住耶?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。身受心法各別自性,名為自相。一切有為皆非常性,一切有漏皆是苦性,及一切法空、非我性,名為共相。

上述兩種別相觀中,又有雜緣不雜緣的差別。單觀一法是不雜緣:觀察法時并緣身等而修,是為雜緣。四念住中,前三種唯是不雜緣,第四一種通雜不雜緣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四中三種,唯不雜緣,第四所緣,通雜不雜。若唯觀法,名不雜緣;若于身等二三或四,總而觀察,名為雜緣?!P于雜緣修法,依《慧暉鈔》立表如表二:

(表二)


修觀行的人,最初觀心未淳熟,只應先修不雜緣觀,到觀心已熟,為增進觀智力量,方可漸次進修二二合緣、三三合緣,或總觀四法的雜緣觀。

(三)總相念住位

修觀行的人,在別相念住位中,各別修習身等念住,觀身等自相,或觀身等共相,并于身等修習雜緣觀行,經過這樣的修習,觀心已經淳熟,為了增強觀智的力量,則應更進一步修習總相念住觀??傁嗄钭?,即總緣身受心法四種所緣,而直觀其共有的無??嗫諢o我四種行相。這種觀法,比前雜緣別觀,更升進了一步;以雜緣別觀,雖能雜緣二三四法而修,但仍然是別觀身等所緣的自相或共相,非是總集四法直觀而修,因此,為了鍛練觀智,必須進修總相念住,才能增進觀智的殊勝力量,而奠定生起四善根的基礎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如是熟修雜緣身等法念住已,復何所值?頌曰:彼居法念住,總觀四所緣,修非常及苦,空、非我行相。’

以上所說四種念住,就自性出體來說,皆以慧為其體。既然是以慧為體,則應名慧住,為什么立名念住呢?因為由慧觀察力令念于身等安住,慧力是因,念明記所緣是果,從果為名,故名念住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自性念住以慧為體。……何緣于慧立念住名?毗婆沙師說,此品念增故,是念力持慧得轉義。如斧破木,由楔力持。理實應音,慧令念住,是故于慧立念住名,隨慧所觀能明記故。由此無滅(阿那律尊者)作如是言:若有能于身住循身觀,緣身念得住,乃至廣說。世尊亦說,若有于身住循身觀者,念便住不謬。’

四念住的次第依什么道理如此建立呢?這有兩種理由:一是由所緣境的粗細次第而建立的。即粗境先觀,最細境最后觀。于四種境中,色粗先觀。于后三種境中,受粗先觀,如覺手痛等。于后二后境中,心粗先觀。法最細故,所以后觀。法中的想等心所,雖然比心王更粗,但法中包括涅槃,最極微細,與極細法合并施設,據(jù)細為論,故最后說。

二是由于諸欲貪煩惱之生起,而建立其次第。先是于身起貪,故四念住觀在初;然貪于身,由欣樂于受,故觀觀受第二;欣樂于受,由心不調,故第三觀心;心之不調,由惑末斷,惑是法攝,故第四觀法。

又由于四念住觀,如其次第即能于身等四法起凈樂常我四種顛倒,故四念住不增不減。

四念住建立的次第,及唯有四觀的意義,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此四念住,說次隨生。生復何緣次第如是?隨境粗者,應先觀故?;蛑T欲貪于身處轉,故四念住觀身在初;然貪于身,由欣樂受;欣樂于受,由心不調,心之不調,由惑未斷,故觀受等如是次第。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凈樂常我四種顛倒,故唯有四不增不減?!?/p>

以上所說四念住觀,是依據(jù)《俱舍論》略說其義,愛樂廣詳意義者,應參閱《大毗婆沙論》一百八十七卷,及《瑜伽師地論》第二十九卷。

總上所說五停心觀、別相念住、總相念住,皆是順解脫分攝。解脫是涅槃,分是因義。五停心觀等善法,是順彼涅槃之因,故名順解脫分。亦名資糧道,此從譬喻得名,如古人行路,必須積持道糧,才能到達所欲至處:修解脫行的人,為至涅槃,修習善法,資益善根,是證彼涅槃的道糧,故名資糧道。

順解脫分善法,依有部師說,唯聞思二慧,通三業(yè)為體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傳說如是順解脫分,唯聞思所成,通三業(yè)為體。雖就最勝唯是意業(yè),而此思愿攝起身語亦得名為順解脫分;有施一食、持一戒等,深樂解脫愿力所持,便名種植順解脫分?!韺嵰嘤行藁?,如《俱舍論》說修四念住的頌文中說:‘依已修成止,為觀修念住?!撐恼f:‘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,為毗婆舍那修四念住。’又說:‘自性念住,以慧為體。此慧有三種,謂聞等所成,即此亦名三種念住。’由此文證,故知俱舍論師于順解脫分體亦說修慧。

種種順解脫分善根,需要深厚的厭離心與殊勝的智慧,故創(chuàng)植此善根,唯在人趣三洲。其余三惡趣、天趣、北俱盧洲,皆無此能。三惡趣以厭苦故,雖有厭離心,但以慧劣故,無殊勝的智慧。天趣雖有殊勝的智慧,但以苦輕故,無有深厚的厭離心。北洲苦輕,故無深厭:以其慧劣,故無殊勝智慧。因此,除三洲人外,皆不能種植順解脫分善根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植順解脫分,唯人三洲,余厭離般若,如應無故?!?/p>

種植順解脫分之緣,必須遇著佛出世間的時代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遇佛出世,植此善根?!怂f遇佛出世,是指親見佛,或遇教法,乃至佛已入滅,有教法住世,值遇教法,俱能種植順解脫分善根。為什么必須遇佛或遇教法才能種此善根呢?因為必須了知生死可厭,了知涅槃可欣,才能種植順解脫分善根故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06
下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07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學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一) 第六種、色,是眼根所對眼識所緣的境界。有顯色、形色、表色三類。顯色即青、黃、赤、白四種,是分明顯現(xiàn)的色相,所以名為顯色,是色的實體。形色即顯色積聚的分位差別的長、短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六)四分: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見分,三自證分,四證自證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,故名四分。 相是相狀,所緣為義。即能緣心自體轉變起用的時候,無記緣心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戒淫,改命,求福報者必看

    戒淫,改命,求福報者必看末學手淫五年,早有戒淫之心,但和許多人一樣,斷斷續(xù)續(xù),戒了又破,在這反反復復中,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總結,頗有心得與體會,并有所成效(已半年未犯),現(xiàn)拿出與大家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?

    ??? 民間通俗的信仰,有很多的禁忌,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,卻被誤認為是佛教的禁忌。如香爐里面殘余的香棒,不可以每天清理,結果弄成臟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。其實,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五利使:相對于五鈍使(貪嗔癡慢疑)鈍且難斷而言,利且易斷,故名五利使,即我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其中,我見、戒禁取見,與三縛結相同,而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三者,其實就是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六波羅蜜(二)

    (三)、忍辱: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。忍可分為忍辱與忍之不同。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。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,它可分為三種: (1)、生忍(耐怨害忍):忍耐眾生對菩薩所做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無始無明:什么是無明?無明就是對無我的真理以及法界實相不了解、不知道,沒有智慧的光明。 一念無明,就是不了解、不知道小乘的三法印“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盤寂靜”,即一切萬法,剎那變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不生不滅:第一個特點,就是它永存,既沒有開頭,也沒有結尾。因為它正是萬事萬物的源頭。因為永存不滅,所以它真實。而世間的一切法,都是有生有滅的。生和死的概念,在世間法里,本來就是對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日常修行生活(七)

    (十二)吃飯 1、上等的方法 吃飯轉為道用的最佳方法,是把所有的食品當作會供品,自己的身體本來就是佛的壇城。安住在這種境界中,以清凈的食物供養(yǎng)清凈的佛的壇城,同時念一個簡單的會供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六) 又《對法論》在建立受蘊門中,依四因、五位、七類的差別,總說二十七受。第一位和第一類有六種:即眼觸所生受、耳觸所生受、鼻觸所生受、舌觸所生受、身觸所生受、意觸所生受,這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
發(fā)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最近文章

推薦文章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绥德县| 昭平县| 阿图什市| 屏南县| 安岳县| 营口市| 平罗县| 延吉市| 调兵山市| 报价| 湘潭市| 林西县| 偏关县| 恩平市| 阳信县| 金平| 盐池县| 虞城县| 偃师市| 运城市| 共和县| 郁南县| 淮安市| 平和县| 岑溪市| 裕民县| 永修县| 海口市| 农安县| 广德县| 武胜县| 廊坊市| 霍林郭勒市| 达孜县| 玛沁县| 惠来县| 襄垣县| 鹤岗市| 滦南县| 凉山| 青阳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