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什么是出離心(二)

什么叫做出離心?傳統的說法,出離心的基礎是厭世,就是討厭世間法,實際上,厭惡厭煩的心態是一種煩惱。原因是各種各樣的,根本的原因是太在意了,厭世就是你太在意世間的法,所以你討厭,厭世不是真正出離心的基礎。真正出離心地基礎就是不執著世間而求解脫。具備出離心的人,知道世間生活并沒有真實的意義,因而不會像世間人一樣追名逐利,而是會精進修行,這是真正的精進和對生命負責。

在處理世間的事情上,有出離心人不會像厭世的那樣消極逃避,也不會像一般人那樣患得患失,而是瀟灑應對,因為他已擁有了正確取舍的智慧。?按照西藏本波教派的觀點,生起出離心的界限是什么?你相續中有出離心嗎?出離心就是為解脫輪回苦,滅盡諸煩惱,獲得涅槃之意,簡單來說,就是離苦得樂。出離心基本上是希望從世間的苦海中解脫出來,走向解脫之道。如果你發心幫助眾生暫時遠離痛苦,究竟獲得解脫,這屬于菩提心的范疇,發菩提心的人對眾生的幫助是真正的大公無私,而之所以能做到真正的無私,這種出離心才是大愛無疆的出離心。

出離心不是放棄社會發展,也不是拋棄改革人生,大家都知道,無論是古代,近代,現代,對社會發展和變革有著深遠影響的佛教人物不勝枚舉,無論在印度,西藏,蒙古,漢地,還是其它佛教的國家等地,不僅有很多廣為人知的名人,而且還有非常多默默為眾生服務的普通修行人,出家人中有很多,在家人中也有很多,如果你了解多一些,就會發現真正地出離心不是討厭世間法,而是不執著世間法。

真正擁有出離心的標準是什么?就是你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,你喜歡的東西,你生命之中重要的東西,而且你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,不會有猶豫,不會有不舍,比如,你原先喜歡美景,不喜歡惡劣的環境,但現在你隨時可以拋棄美景,能夠接受惡劣的環境,對美景沒有舍不得的,對惡劣的環境也沒有不愿意接受,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,那么你可以說你的出離心很完美。什么東西都可以舍掉,也可以接受,內心沒有貪婪,也沒有什么猶豫和舍不得。這就是真正地出離心。

很多人認為出離心就是放棄及拋棄的心態,那是錯誤,出離心不是放棄,也不是拋棄,而是面對,是接受,是理解,是明白。具有真正出離心的人,能夠面對任何的苦難,他不會因為苦難而放棄,或者退出來。再苦再難的事情也去面對,如果一個人不愿意面對任何事情時,他的心里永遠升不了出離心,比如,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一些磨難,他們同樣不愿意面對,這就是放棄,不是放下,不是出離心,而是逃避心。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,放下執著的心態,應用堅持的心態去面對也是一種出離心。

具有真正出離心的人可以接受任何改變,他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憤怒。這里說的任何事情,不光是那些很世俗的事情,也包括那些你認為很神圣的事情(佛教的動作),我們經常因為改變而生氣,因為改變通常是對我們已經習慣的東西的冒犯。

具有真正出離心的人可以理解別人,他不會因為小小凡事而激怒。這里說的小小凡事,不光是那些愛情與感情的事情,也包括那些你認為很神秘的事情,我們經常因為凡事而激怒,因為小小的凡事都不能理解,人們相互也不理解,不明白對方的追求,這些都是對我們已經習慣的東西的冒犯。

如果你還會被某件事情煩躁及激怒,那說明你在那件事情上尚未出離,你還是在意那些事情。這些事情可能是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事情,你可能不會因為那些小事而動怒,但是一旦涉及你所認為的大事,你就可以了解到你是否具有出離心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7日 下午6:17
下一篇 2024年5月27日 下午6:18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六) (二)修惑 修道所斷惑,就是迷事的煩惱。依《俱舍論》建立,總有十種,即于欲界有貪、嗔、癡、慢四種;于上二界除嗔,各有貪、癡、慢三惑,合為六種;共合三界而為十種。(大乘立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六識在五種情況會斷 : 1、睡眠無夢時會斷。 2、悶絕時會斷,如休克時、被全麻時、被打昏時。 3、正死位會斷。從完全失去任何知覺,身體漸漸冷透,到中陰身完全生起,這段時間叫正死位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教理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佛法僧三寶,為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具有的根本認識,所以這里首先提出來解說。 一、世間最初有三寶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三七日間,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。自念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下面簡介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(為清楚起見,凡解釋心經原文的句子之前,都加一個記號“○”,以示區別。) 般若:讀作“bō rě”,意思是成佛的智慧,不但與世間的智慧不同,而且也與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佛:佛是覺義,有覺悟、覺者、覺行圓滿三義。 覺悟:覺悟就是覺醒,真正從人生的大夢中徹底醒過來。正如夢中人認為夢境一切真實,醒來才知道夢境都是虛假一樣,真醒悟的人,就知道世間的一切萬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) 二、涅槃 證佛位四智圓滿的時候,所證的真如妙理,完全顯現,即具得四種涅槃:(一)本來自性清凈涅槃,這是說一切諸法的真如實性,雖然是由于客塵煩惱障覆令不顯現,但其習性本來清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阿賴耶識是什么意思

    「阿賴耶識」是印度的語言,中文的意義就是「我」的意思。人有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前七識都有死亡、毀壞的時候,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「我」,是吾人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八) 關于十六心中分為見道和修道,與道類智為什么不是見道攝?及前七智是忍可諦理以后之智,既是已見今見,為什么也是見道攝?今抄錄《俱舍論頌疏》文解釋如下:‘論云:此十六心,皆見諦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六塵: 色塵:即眼根所對所觸、被眼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聲塵:即耳根所對所觸、被耳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香塵:即鼻根所對所觸、被鼻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味塵:即舌根所對所觸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宋陳師道論儒與佛

      今之教者有三,三教之役相與詆訾。蓋世異則教異,教異則說異,盡己之道,則人之道可盡。究其說,則他說亦究其相訾也。固宜三圣之道,非異其傳與不傳也耶。子孔子之門,顏、閔、冉皆無傳;仲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康平县| 繁峙县| 寻甸| 九龙县| 建昌县| 桦甸市| 三亚市| 古蔺县| 西乌| 阿图什市| 台东市| 徐闻县| 南陵县| 繁昌县| 山丹县| 闽清县| 缙云县| 阿克陶县| 临夏县| 南汇区| 腾冲县| 涞源县| 库伦旗| 五华县| 长沙县| 思茅市| 年辖:市辖区| 鄂托克前旗| 赣榆县| 合作市| 九龙城区| 长宁县| 新竹县| 广宁县| 平泉县| 涿州市| 沅陵县| 紫云| 珠海市| 黄龙县| 滨海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