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表二十四)

第十、所觸一分,是身根所對,身識所緣的境界。《對法》說二十二種:滑、澀、輕、重、軟、暖、急、冷、饑、渴、飽、力、劣、悶、癢、黏、病、老、死、疲、怠、勇。觸有二種:一能觸、二所觸。能觸中又二:一觸心所法,二能觸身根。所觸有二:一能造四大種,二所造觸處。為了簡別能觸,故說所觸。所觸中有能造的地等四大,如前已說,這里唯是分辨所造的滑澀等,所以說言一分。這所觸一分,《五蘊論》里,列滑性、澀性、重性、輕性、冷、饑、渴等七種。但有等字,若據《對法》,即等軟暖等十五法,總為二十二種。《瑜伽論》第一及五十四、《顯揚論》第一等,除一二法外,大體相同。(《瑜伽》第一增怯立二十三,五十四減暖急立二十,《顯揚》第一立二十二,有暖無軟。)《五蘊論》列七觸名中,前四種安置性字,后三種則沒有性字:《瑜伽》第一列名中,也是在滑、澀、重、輕、軟五觸后加性字,其余的則都無性字。《瑜伽》五十四卷攝決擇分里舉觸的依因也是這樣,《對法》列二十二觸,則都沒有性字。關于有性字無性字的道理,是因為滑澀等是從自性立名,以滑即性,故言滑性。澀性等準例可知。其余觸法,皆從果上立名,所以不置性字。如《廣五蘊論》說:‘暖欲為冷,觸是冷因,此即于因立其果稱……。欲食為饑,欲飲為渴,說亦如是。’這就是說,由內身有觸力令欲暖,有觸力令欲食,有觸力令欲飲,所令的欲名冷饑渴;即能令的觸從果為名,名冷饑渴。因為冷饑渴等相隱難知,若不約果以明其體,則無從顯現,故以因從果而立觸名。《對法論》以相故、摩故、稱故、觸故、執故、雜故、界不平等故、界平等故八因相配建立二十二觸,《瑜伽》五十四卷攝決擇分中說有諸觸建立的依因十八種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3日 下午9:06
下一篇 2024年5月13日 下午9:07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

    走進寺院,會遇到一些出家人,怎樣和他們打招呼?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?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。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,有特定的規矩。比如一寺的主持叫“方丈”,也叫“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二)

    在這里,我還要向大家強調幾個問題:   第一、在死亡到來之際,不能有太大的恐慌,否則會障礙解脫。漢地的一些法師說,要以平靜的心態迎接死亡,對死亡應作六種想:  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十二因緣(三)

    二、緣起: 一切諸法都依托眾緣和合而生,緣盡則散滅,所謂‘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。’眾緣和合時我們就以為它生,因緣散了我們就以為它滅,故名緣起。緣起是指在因緣作用下之法性,既是一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四)

    四、具體方法 在《入行論廣釋》與《華嚴經》中,也專門講了很多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,大家也可以參考。 此處介紹的行為轉為道用法門,既有顯宗的方法,也有密宗的方法,故而稱為顯密雙運的行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觀世音菩薩(三)

    《三》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何許人氏,他老人家究竟是住于何處?這是很多人希望知道的事,正像尊客初次見面,先要請教一下貴姓大名,貴府上是那里一樣。 根據佛經的記載,以及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天:共有二十八重,其中欲界六重,色界十八重,無色界四重。 一、欲界天(共六重): 四天王天、忉力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 二、色界天(共十八重): 1、初禪天:梵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三) (九)三性:這里說八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之中各屬于何性,先說善等三性的意義:(1)善性:若法能為此世他世順益的,是名為善。即招感可愛果的性,如受持五戒十善等,今世順益,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阿賴耶識是什么意思

    「阿賴耶識」是印度的語言,中文的意義就是「我」的意思。人有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前七識都有死亡、毀壞的時候,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「我」,是吾人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五) 四、十力 如來證得實相的妙智,能夠了達一切境相,堅固最勝,沒有可以破壞和超勝他者,故名為力。力有十種:一、知是處非處智力。處,即合道理義,非處即不合道理的意思。如來于一切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第四節 四諦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最初在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說四諦法輪教化五比丘,令他們觀察世出世間的因果道理,而知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。五八聽聞了這四諦法門,漏盡意解,成阿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肇庆市| 手游| 贵州省| 沙坪坝区| 虎林市| 花莲市| 得荣县| 增城市| 阳泉市| 临夏县| 故城县| 龙里县| 平顶山市| 武义县| 罗甸县| 辽宁省| 高雄县| 云霄县| 南安市| 绿春县| 平利县| 京山县| 荃湾区| 平陆县| 清丰县| 宣汉县| 扎囊县| 萨嘎县| 当雄县| 西峡县| 岢岚县| 河曲县| 华容县| 安达市| 花莲县| 南投县| 武强县| 六枝特区| 滦平县| 白沙| 衡东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