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四禪八定與滅盡定

 

一、各種禪定的差別:

佛教很注重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。任何人若想修行,首先必須持戒。如果連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話,要想解脫是很困難的。持了戒后要修定,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,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。有了定,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,即苦、無常、無我和空,這就是智慧。因此,戒、定、慧是有一定的次序。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,而且修出成績來,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,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、定、慧的次序來修。那么,什么是禪定呢?

禪定是由梵文(Dhyana)翻譯過來的,音譯是禪那,意思是靜慮:既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;也就是以所觀的境,令心專注不散,稱為‘定’;‘觀’既是作種種的觀行。禪定包含‘止’和‘觀’,‘止’(Samatha)和‘觀’(Vipasyana)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。一個人修任何的禪定,一定離不了止和觀,不然的話,他修的禪定會偏向外道。

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:欲界、色界和無色界。欲界有種種欲望,且沒有定心;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靠定力進入。我們在欲界里修禪定,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禪八定,乃至進入滅盡定。

我們要進入四禪八定之前,必須先修習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,真正來講有欲界定和未來禪兩種。修欲界定先要坐禪,再坐禪的過程中,我們可依心態的不同而分成幾個步驟:

(一)、粗心?。?/p>

開始靜坐的人,心很散亂,越做雜念越多,控制不了;同時坐得腰酸骨痛,身體不正直,歪來歪去,因為平時我們的身體彎曲慣了;有些人的身體不會歪斜,是因為他用精神去控制,把身體矯正,這是有心去造作(故意去做)的;呼吸又不大順暢;我們得用數息觀、不凈觀、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。過了一個時候,身體會慢慢調好,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,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。這種定稱為粗心住。進入粗心住時,雜念減少。然而,雜念少并不等于定,只是不再胡思亂想罷了,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門頭跑來跑去。

(二)、細心住:

這時候的心念已經很微細,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,自動平衡,已經習慣了,而且坐久也不疲倦,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。所有有靜坐經驗的人,如果靜坐半個鐘頭、一個鐘頭后身體就很疲倦,那就是還沒進入粗心住,當進入粗心住,在進入細心住時,身體就自動的調正,而且坐久也不疲勞。如果繼續坐禪,深入定的話,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--欲界定。

(三)、欲界定:

平時我們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,進入欲界定后,不必加以控制,妄念也不會生起,而且心念自動平穩,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,此時心任運不動。進入這種定后,就能夠整天坐禪。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,只能稱為普通的定。

(四)、未來禪:

進入欲界定后,繼續修下去,到了某個時候,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受,看不到欲界的身體,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掉。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生的,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。有了這種感受之后,身體就不會因失調而生病。因此,一個坐禪的人,若要身體沒病,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,既是進入未來禪。

但是,有些人靜坐時,心無所知地昏昏沉沈,他也以為自己的身體不見掉,這不叫做未來禪,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?若要達到未來禪,必須達到欲界定,既是心不必控制,自動的靜下來;在這之前,必須完成第二步--細心住,就是身體不必調整,自動的平衡,所以我們修習禪定要從粗心住、細心住、欲界定一步一步地進入。

為什么第四步驟稱為未來禪呢?因為他就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。由于此未來禪尚在欲界,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。所謂真正的禪定,既是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和四禪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0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2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丙、真正的皈依處 真正的皈依處,唯有三種,即佛、法、僧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六十四卷說:‘問:皈依有幾種?……答:皈依有三種,謂佛法僧。四緣故,有爾所皈依: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,二于一切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所謂的‘佛教’

    佛教中的‘教’,其本義是教育的教,佛弟子均稱釋迦牟尼為‘本師’,所以佛與我們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師生關系。所謂宗教之說,實為一種世俗流變下的產物。 佛教中的許多儀式、形式只是一種人為創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六波羅蜜(二)

    (三)、忍辱: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。忍可分為忍辱與忍之不同。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。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,它可分為三種: (1)、生忍(耐怨害忍):忍耐眾生對菩薩所做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地藏王菩薩靈感錄

    劉君信佛感應記 嘉義北岳殿地藏王菩薩靈感事跡 大病得救 讀地藏菩薩本愿經靈感記 唐若蘭女士刻地藏十輪經自述靈感 痹疾感夢勿藥記 刺血繪像靈感 地藏菩薩靈感記 地藏觀音靈感記 地藏菩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9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關于潛意識:心理學上的潛意識,概念并不十分確定。大約是指第六識的一部分和第七識的一部分。潛意識也叫深層意識,大致是指被業力推動,不由自主而顯示出來的非清醒意識所能理解的、超出常理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教理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佛法僧三寶,為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具有的根本認識,所以這里首先提出來解說。 一、世間最初有三寶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三七日間,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。自念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十二因緣(四)

    五、十二因緣的流轉門: 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覺悟時,他于菩提樹下觀這十二因緣,發現眾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故想要度化眾生,使他們解脫。因此佛陀從十二因緣的老死開始逆次而觀察:一切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六波羅蜜(一)

      一、菩薩之意: ‘菩薩’是梵語‘菩提薩埵’(Bodhisattva)的簡稱。‘菩提’是覺悟的意思;‘薩埵’是有情之意,‘有情’簡單地說既是眾生;‘菩提薩埵’就是覺悟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七) 丙、想蘊 想是取像為性,能生起種種的言說為用。我們內心緣慮境界的時候,最初一剎那,并沒有形相的感覺,由這想心所生起,才勾畫出種種的相狀:如色相、聲相、香相、味相、觸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

    ?現今許多的佛法修行者,包括我自己在內,聽聞佛法開示不知多少年了,但我們的心仍像木頭般僵硬。在生活中,當一切似乎都很順利時,我們就感到快樂;但是當計劃受阻時,我們就感到受傷,而且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2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靖西县| 三门县| 凭祥市| 上高县| 泸溪县| 罗源县| 新乡县| 沽源县| 蛟河市| 长宁县| 遵化市| 陇川县| 西和县| 太仓市| 老河口市| 南召县| 通河县| 文安县| 阿克陶县| 南投县| 阳朔县| 阿克苏市| 秭归县| 岳阳市| 汉中市| 东至县| 离岛区| 三原县| 石棉县| 永嘉县| 涞源县| 汪清县| 威宁| 遂昌县| 乐业县| 兴和县| 那曲县| 西贡区| 望奎县| 南通市| 农安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