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五蘊(三)

(四)、行蘊:

行蘊是很復雜的,我在此只是作簡單的解說: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,稱為心所。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,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,這些心的行為(心行)皆是有造作的,并且念念遷流變化,都稱為行;這種種的‘行’聚合在一起,則稱為行蘊。比如貪、嗔、癡的心:人家罵你,起嗔心,這就是‘行’。此外,貪、嗔、癡、忿、恨、惱、害等都是‘行’。所以在我們的心念中,除了識、受和想以外,其他的心念都是行。這些心會造業,是有造作的。甚至你起好心、善心也是行:比如我們念一部《心經》:‘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……’那也是行,因為我們的心有造作,念念在那兒變化,這個行是屬于善的:如果我們被人家罵,起嗔心是屬于惡的,那就是造惡。行蘊所生的心是造業的主要力量與原因,因為這些心念驅使我們的身、口、意去造業,所以行蘊是五蘊中造業的主要心理作用。

講到五蘊,我們就要講到六根、六塵、六識--十八界的關系。我們的內心接觸外境時,它們之間會發生關系,根--六根、塵--六塵(外境)互相接觸,它們接觸的同時,心作意(也稱注意),如果根、塵不接觸,識是不會生起來的;如果根、塵接觸,同時心也作意的話,這時候知覺的心稱為識。根、塵、識三個一起作用的時候,所產生的心理稱為觸心所。比如說:我們能夠看到顏色的心理,稱為眼識。這個眼識依靠眼根來接觸色的境,在這個過程當中,了別外境的心稱為識。如果根、塵不接觸,我們是不會生起注意的心理。比如當你的眼睛蓋住的時候,心多數就不會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。但是根、塵接觸的時候,心有時會同時、同境注意,有時候不會;比如說,我們坐在那兒看書,看到入神時,外面有聲音在耳朵那里作用,我們卻不知道;那就是根、塵接觸時,心當時不在耳根,也不在外境(聲音)那兒作用,耳識就不生起來,耳邊有什么聲音,就沒聽到了。所以我們要明白,內心、六根與外境的作用有這樣的區別。

(五)、識蘊

很多識蘊聚合在一起,稱為識蘊。依唯識宗說:識可分為八種,稱為心王。前面六種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屬于了別的作用,故稱為識。識是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。

(1)、了別與分別的不同:

了別的意思是:我們的心第一念知覺所對的境,沒有加任何的語言去稱呼它,稱為了別;分別是在了別以后,我們的心對于外境進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。比如你坐在這里聽我說法,聽到我的聲音,知道我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嗎,知道。但是當時你有沒有加語言去分別?沒有,對嗎?所以我每講一句話,你都知道是廣超師的聲音,是男人的聲音,但是你不必去想它,只是知道而已,這種知道的作用稱為了別。但是當我提起我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時,你就去想:男人的聲音是低沉的,與女聲不同;過后就很確定那是男聲,這就是分別。我們的心對外境有兩層的作用,第一層的作用是了別;第二層的作用稱為分別。我們知覺的第一念時時刻刻都處在了別所對的境,與此同時,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又去分別外境;我們先了別,而后分別。了別是現在的心識在知覺,它知覺現在的境;而分別確是在我們了別以后,很多連續的心念去了解剛才已發生過了的境。比如我把手舉起來;你們看到這樣的動作,當時眼睛是了別這只手的顏色,然后內心分別這是手。

(2)、六識了別的作用:

眼識依眼根了別色境:它了別色境并不是了別色境的內容。比如有一堆顏色,我沒說那是什么?你看到是一堆顏色,那叫做了別。如果你知道那顏色所表現的景物、意境等是什么時,那叫做分別。在舉一個例子,你看這個白板,上面寫這黑字,當你的眼睛在看時,眼識在那邊作用,眼識是知道黑白罷了;那黑白里面表達的是什么?眼識是不知道的。過后,我們的第六意識一念念去分別它,把它聯系起來,才發現里面的內容,這就是分別。所以了別是在第一念,但是它并非是單獨的一個,我們只要看一下,眼識已經不知道多少百千萬念飛奔而過。如果我們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時候,那就是處在了別當中;這個了別一剎那、一剎那就過去。所以眼識也就一剎那、一剎那的生滅。比如我用五顏六色的燈光在銀幕上,一下紅、一下白;你的眼識就一下子知道紅、一下子知道白,在那兒一念一念的作用。紅白顏色是眼睛所知道的,但是紅白顏色里的圖畫形象是什么?它就不知道了,必須利用我們的第六意識的心去思考、分別。耳識依耳根了別聲境,所以耳識也是知道聲音罷了,它不知道聲音里有什么內容?比如我們聽到貓叫聲,就分別是貓的聲音而不是狗的,那叫聲表達什么意思,我們沒有去分別;在了別貓的叫聲的同時,我們又在分別那個聲音是貓的叫聲。

因為了別很快,它一剎那、一剎那飛奔而過,很難感受到。我們所知道的都是處在分別的時候。如果我們沒有修禪定,心念的覺悟不夠快,不懂多少個念后才知道,那個時候就是分別;當第一個念就知道,那是了別。

意識(第六識)依意根了別法境,舉個例子來說,當我們講到六根,六塵,你們知道什么是法塵嗎?法塵就是我們一念一念的心境,既是心所生出來的法。能夠知道法塵的才是我們的心--識。請大家坐好,閉上眼睛,隨我默念:‘阿--彌--陀--佛。……’現在你們注意:阿、彌、陀、佛的這些念--法塵;能夠知道這些念(法塵)阿彌陀佛的心--意識。你們知道嗎?一般的人往往把法塵當成能知的心。同樣的,眼睛看到顏色,當時知道顏色的那個作用,就是你的心;耳朵聽到聲音,知道聲音的也是你的心,所知道的是聲音。所以這六個識是一念、一念的在作用,好像剛才我們念阿彌陀佛時,每一念、每一念都有一個意識知道那個聲音,當我們念‘阿’的時候,那個意識知道‘阿’;當我們念‘彌’的時候,那個意識知道‘彌’;……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塵與意識在生滅,我們的眼識,耳識也是這樣的作用,此即是識。我們除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個識外,根據大稱唯識宗的講法,我們還有第七識,這個意根就是第七識。此外我們還有第八識,稱為阿賴耶識。我們凡夫對此識不知不覺,它能夠收藏所有造業的種子,同時那些種子依靠這個識的因緣而能夠形成果報。第七識又稱為末那識,翻譯成中文稱為意,這個識一直執著阿賴耶識是‘我’,所以它是執著「我’的一種心理作用。我們的第六意識是依靠第七識而生起的,所以被稱為意根。好像我們的眼識依靠眼根而生起,所以稱為眼根;第六識依靠意根而生起,所以稱為意識。

五、五蘊之間的互相關系:

五蘊中的色蘊,分為內色與外色,就是根與境(塵)。塵是所知道的境,根是我們的識依靠它來知道外境。心與境接觸的時候,那個接觸的心理稱為觸。觸當時能知外境的是識,心、境接觸之后,就會連續的生起受、想、行。過后苦、樂、舍三種受即生起。同時心構畫種種的形相。而且給它們種種名稱,此既是所謂的想。我們安立名言后,加上煩惱,就生起善、惡之心,甚至發動身、口、意去造業,這就是五蘊--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之間的關系。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一直連續不斷的活動。

六、五蘊的真相:

五蘊的真相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因為五蘊中的每一念都在生滅變化,故它是無常的;因為它無常,每一念生起后,終歸會消滅,故苦;因為在五蘊的聚合中,任何的一個東西都不是常的,不是獨立的,不是單一的,非常非一,而且沒有主人,沒有人控制,它一直隨著因緣生滅,故無我;因為五蘊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的東西沒有自性,即使沒有自己的性能,所謂沒有自性,無自性故空。

七、觀察五蘊:

佛陀在《五蘊譬喻經》中教導我們要怎樣觀察五蘊,經曰:‘觀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時焰,諸行如芭蕉,諸識法如幻。’佛陀教導我們觀察五蘊中的‘色’如河水沖擊時形成的骯臟的泡沫,虛有其形,實無一物,保留片刻,容易破滅;‘受’如水中一個一個浮上來的氣泡,一下子就破滅了,我們受的心念也是這樣,比如: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,一下子就過去了;‘想’如春天或夏天時陽光照在地上,水份蒸發成為水蒸氣,它有時會反射,形成各種影像,它是一種幻象,我們的想蘊就有如春時焰那樣,虛幻不真實;諸‘行’如芭蕉,就是我們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樹,一片一片的剝開來是空心的,里面什么都沒有,我們的心念亦復如是。比如說:阿彌陀佛,你看‘阿’里面有東西嗎?沒有。‘彌’里面有東西嗎?沒有。……但是你把它組合起來,你看到‘阿彌陀佛’四個字所代表的東西;諸‘識’法如幻,‘識’就是我們能夠知覺的心,它如幻如化,就好像魔術師,它變化出一些東西,我們被它迷失了,以為真的有這些東西,同樣的,我們也認為有一個心存在,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0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1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六)四分: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見分,三自證分,四證自證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,故名四分。 相是相狀,所緣為義。即能緣心自體轉變起用的時候,無記緣心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丙、真正的皈依處 真正的皈依處,唯有三種,即佛、法、僧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六十四卷說:‘問:皈依有幾種?……答:皈依有三種,謂佛法僧。四緣故,有爾所皈依: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,二于一切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我們其實一直生活在影子世界之中。所以佛說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”且不說外面存在的一切并不真實,因為我們其實永遠無法直接感受外部的存在。現在我們只來說說我們了解事物的過程。共有四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六塵: 色塵:即眼根所對所觸、被眼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聲塵:即耳根所對所觸、被耳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香塵:即鼻根所對所觸、被鼻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味塵:即舌根所對所觸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四禪八定(二)

    (1)、初禪: 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后,繼續修出離欲界心;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,原本靜下來的身體,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。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,即冷、暖、動、癢、澀、滑、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心法和色法: 在百法里,心法是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,色法就是五根六塵十一個色法; 在五蘊里,色法就是色蘊——五根、六塵;而六塵,主要是指能由六識分別的內六塵,心法就是受蘊、想蘊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四、順抉擇分 (一)暖位 修解脫行者,在修習總相念住之后,其觀智漸次成熟,乃至增進成為上上品,即能引生順抉擇分四善根位的初位善根,名為暖法。無漏圣道,猶如于火,能燒毀其粗硬不調如柴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八) 關于十六心中分為見道和修道,與道類智為什么不是見道攝?及前七智是忍可諦理以后之智,既是已見今見,為什么也是見道攝?今抄錄《俱舍論頌疏》文解釋如下:‘論云:此十六心,皆見諦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學知識

    二死:即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。 分段生死:即凡夫、外道、聲聞、緣覺以及七地以前菩薩的生死,因為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還沒有斷盡;初地以上的菩薩雖然能“伏煩惱如阿羅漢”,但為了保留身體,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三皈五戒(三)

    (三)、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: 五戒本來是做人的根本,不論佛陀制定與否,五戒中的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條戒,是人都會知道它是罪惡的,既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會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。佛說有一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灵武市| 迭部县| 德令哈市| 县级市| 无锡市| 塔城市| 辰溪县| 呼伦贝尔市| 定日县| 禹城市| 甘德县| 平谷区| 罗平县| 凤阳县| 青海省| 锡林郭勒盟| 丰县| 灵璧县| 平顶山市| 阿合奇县| 汉沽区| 兴隆县| 锦州市| 澄迈县| 吉安市| 博客| 蒙自县| 安吉县| 资阳市| 石阡县| 大新县| 本溪| 蕉岭县| 神池县| 锡林浩特市| 沽源县| 宣城市| 噶尔县| 壤塘县| 马关县| 唐河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