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四、心不相應(yīng)行法

(一)名義

第四位心不相應(yīng)行法。心即八識心王,行是遷流義、造作義,通指一切有為法,在五蘊中即是行蘊。行蘊有二:(一)相應(yīng)行,即遍行等五十一個心所法,與心王相應(yīng)隨轉(zhuǎn),故名相應(yīng)行。(二)不相應(yīng)行,即‘得’等二十四法與心法不相應(yīng),簡別相應(yīng)行的心所法,故名不相應(yīng)行。其全義名稱,應(yīng)該是非色非心不相應(yīng)行,這樣就可以簡別非四聚法:非色簡別色,非心簡別心王,不相應(yīng)簡別心所,行簡別無為。總起來說,即‘得’等二十四法,是于色、心、心所三種的分位上假立,不與心王相應(yīng),是行蘊所攝的假法,故名心不相應(yīng)行。又不相應(yīng),即不相似義,‘得’等不相似于色有質(zhì)礙,不相似于心有緣慮,故名不相應(yīng);生滅無常,故名為行;是行蘊所攝的不相應(yīng)法,故名不相應(yīng)行。這不相應(yīng)行,總有二十四種:一得、二命根、三眾同分、四異生性、五無想定、六滅盡定、七無想異熟、八名身、九句身、十文身、十一生、十二老、十三住、十四無常、十五流轉(zhuǎn)、十六定異、十七相應(yīng)、十八勢速、十九次第、二十時、二十一力、二十二數(shù)、二十三和合性、二十四不和合性。

(二)別解體相

(1)得:得就是獲得,能得的是人,所得的是法,在這能所得上,假立得義。故《成唯識論》說,依諸有情身上可成諸法分位,假立三種成就[1]種子成就,[2]自在成就,[3]現(xiàn)行成就。

[1]種子成就:就是在有情身中,某一些法雖然不現(xiàn)行,但有它的潛在勢力的功能種子,是為種子成就。如凡夫身中,成就三無漏根的種子。(i未知當知根,從資糧位至三心相見道第二心;※已知根,從相見道第三心,至金剛無間道;※具知根,在佛果位。)未離欲界染的有情身中,成就上界諸法種子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五十二卷說:‘若所有染污法、諸無記法、生得善法,不由功用而現(xiàn)行者,彼諸種子,若未為奢靡他之所損伏(語染污法),若未為圣道之所永害(無記法),若不為邪見損伏諸善,如斷善根者(生得善),如是名為種子成就。’

[2]自在成就:就是于現(xiàn)行法上依禪定神通等的勢力成就自在轉(zhuǎn)變的力量,即依定通力故轉(zhuǎn)變土木為金寶等,是名自在成就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五十二卷說:‘若加行所生善法,及一分無記法(工巧處變化心等),生緣所攝受增盛因種子,(《成唯識論述記演秘》云:種是生果之因緣,名為生緣。由種有生果之功能,果方得有,種名攝受。即所生果名為增盛。或種有生果勢用,名為增盛。)名自在成就。’自在即能得的人,成就是所成就的法,由加行力得到自在,自在者之所成就,故名自在成就。

[3]現(xiàn)行成就:就是正成就一切現(xiàn)行法,即所依身在欲界,則成就欲界法。又所依身縱然在欲界,若已離欲界染時,以欲界身成就上界現(xiàn)行法,乃至依欲界身,無漏法現(xiàn)起,皆是現(xiàn)行成就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五十二卷說:‘若現(xiàn)在諸法自相現(xiàn)前轉(zhuǎn),名現(xiàn)行成就。’《對法論》第五說:‘諸蘊界處法,隨所現(xiàn)前,若善、若不善、若無記,彼由現(xiàn)行成就故成就。’

應(yīng)該知道,種子若斷損了,現(xiàn)行亦不成就,故現(xiàn)行成就必然具足種子成就,而現(xiàn)行則現(xiàn)起時名成就,不起位名不成就。三種成就中,前二唯是種子,后一唯是現(xiàn)行。為什么種分為二,現(xiàn)行唯一呢?因為種相隱微難知,分說為二;現(xiàn)行相顯易了,故合為一。三種成就,皆通有漏;若無漏法,唯后二種。

(2)命根:就是有情的壽命,依先業(yè)所行異熟住時決定的功能上,假立命根。在第八識自體分親生名言種子上,由先業(yè)所行有二功能:一生果功能,二住識功能。依生果功能生起現(xiàn)行,由住識功能任持所生現(xiàn)行令住,及持一期色身;依此令色心等住時決定的功能,說名命根。不取生現(xiàn)義說,唯于名言種子中取住識一邊義說。以此種子,若無這住持色心的功能,身便爛壞,現(xiàn)行的識亦不得有了。故《成唯識論》卷一說:‘然依親生此識種子,由業(yè)所行功能差別,住時決定,假立命根。’

(3)眾同分: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,假立同分。眾是種類義,同是一義,分是相似義,即人人相似,天天相似,法法相似。此等各異,所以名眾:五趣有情,各同類相望,五蘊和合身形彼此相似分位,名眾同分。故眾同分是依色心二法上假立,離色心法外,無別同分法。諸論中唯于有情內(nèi)處安立同分,乃據(jù)勝為論,實亦通于外法,故《瑜伽論》五十二卷中約界、趣、生、種類、分位、體性、容色、形貌、音聲等建立同分。

(4)異生性:異生是凡夫的異名,異生性即凡夫性。這是依于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說,即在不善、無記的分別二障惑種上,假立異生性體,故性唯染污。無漏圣法現(xiàn)起的時候,分別二障的種子永斷,即成圣者,異生性于此位后即永遠不復(fù)存在了。凡夫為什么名為異生呢?因為三界異類有情,妄執(zhí)種種異見而受諸生死,故名異生;圣者們同證圣無漏智而得生,故名同生。故《十地論》說凡圣二眾:一名異生,一名同生。異有兩義:[1]別異名異,圣人唯生人天趣,凡夫通于五趣受生故;[2]變異名異,圣者同證圣無漏智,見無轉(zhuǎn)變,異生見不決定,可能轉(zhuǎn)變?yōu)樾耙姷裙省Iㄎ迦ぃ噬强偅允俏迦じ鲃e之性,故性是別;異生之性,故名異生性(別體依主釋)。

(5)無想定:即外道所人的無心定,《成唯識論》卷七說:‘謂有異生,伏遍凈貪,末伏上染,由出離想作意為先,令不恒行心心所滅,想滅為首,立無想名。令身安和,故亦名定。’有類外道,以想為生死的根源,滅想盡凈,就可以得到涅槃。入這定的有情必須是已離掉第三靜慮遍凈天的貪欲,入第四定修背想作意,觀想如病、如癰、如箭,對于所生起的種種想中厭背欣求無想寂靜,于無想中持心而住,這樣地漸次離掉一切所緣乃至微心,極至微微心,心便寂滅,即入無心。這無心位,不單是滅除想,是把非恒常現(xiàn)行而有間斷的前六識心法及相應(yīng)的心所法皆消滅盡凈,所以名為無心;但因為最初修這定的加行作意,是以厭離想為首,因此得名無想定。定是第六意識相應(yīng)心所,既然已無心了,為什么又叫定呢?這應(yīng)該知道,有心定令身心平等安和名之為定,這無心定由定前的加行力量亦令身心平等安和,所以亦得名定。論其體,即從彼厭心種子上具有的遮防功能立名無想定。這定屬于第四靜慮廣果天,體是有漏,唯外道所修,圣者們是不修這定的。

(6)滅盡定:這是由無漏圣智引起的無心定。《成唯識論》卷七說:‘謂有無學(xué),或有學(xué)圣,已伏或離無所有負,上貪不定,由止息想作意為先,令不恒行染污心心所滅,立滅盡名;令身安和,故亦名定。由偏厭受想,亦名滅彼定。’這滅盡定,是第三果以上的圣人所入的無心定。最初修習(xí)生起這定,唯在人中,因為最初生起這定,必須依靠佛陀或佛弟子,演說修習(xí)滅定的教授方法,和人中特別具有的猛利慧解,即說力及慧解力,才能生起。若生在上二界的圣者,后起亦得現(xiàn)前(即已在人中修起滅定者)。修習(xí)滅定的圣者,必須是已經(jīng)伏除或已經(jīng)斷除無色界第三無所有處的貪煩惱,依有頂游觀無漏心(即不斷煩惱的無漏心)為加行;若二乘人厭患六識有漏勞慮,或觀無漏心粗動;若菩薩亦欲發(fā)生無心寂靜似于涅槃的功德,由止息想作意為先,欣求無心三昧,乃至微微心,遂入無心。令不恒行的前六轉(zhuǎn)識心心所和恒行無間的第七末那的染污心心所都完全滅盡,所以名為滅盡定。若是二乘生空滅盡定,則六識及我執(zhí)相應(yīng)末那皆滅,唯除人空染法。若是菩薩法空滅盡定,則六識并有漏末那皆滅,亦除法空染法。雖是無心亦得名定,義如前說。論其體即從厭心種子遮防功能上立名為定。修這滅定,是以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為所依地,所以論說上貪不定,即上有頂天的煩惱伏離已否,皆能修起滅定。滅定雖然屬于有頂,因為是無漏心引起,故體是無漏。若修此定已得自在,依著其余的下七地(四禪三無色)心亦得現(xiàn)前。

(7)無想異熟:即無想天,在色界第四禪的第三廣果天中別有高樓處,是修習(xí)無想定者所得的果報。外道因為欣求無想果報而修習(xí)無想定,命終的時候,依所修習(xí)的定力生到無想天中。以在人間修習(xí)無想定時,微微心所熏習(xí)的厭心俱行思心所種子為不動業(yè),先感廣果天總報第八識果,在這初生本有的初位,彼處異熟生無記轉(zhuǎn)識暫時現(xiàn)起,然依于宿時所修習(xí)的無心定力,令彼異熟第六識滅無,引起異熟無記無心分位,五百劫間,不恒行的心心所皆不現(xiàn)起,即以此無心分位立名無想別報果。這就是于第六識報心種子具有的遮防用上假立無想別報。無想報盡,轉(zhuǎn)識生起,然后命終,彼必現(xiàn)起下界潤生的愛故。所以無想天的有情,在初生和命終的時候皆有轉(zhuǎn)識心心所生起。

(8)名身,(9)句身,(10)文身。名句文皆是聲上的音韻屈曲。名詮諸法的自性,如說眼耳鼻舌等;句詮諸法的差別,如說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等義;文體是字,為名句的所依,不能詮表自性事及差別義。名句文三種,都是依語聲分位差別假立,唯直徑聲體才是實有。身是聚集義,即合集多字多名多句,總說為身。如以字為首,即多剎那的語聲聚集成為一個字,集多字為所依而成為名,集多名才成為句。

(11)生,(12)老,(13)住,(14)無常。即于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為生,于眾同分諸行相續(xù)變異假立為老,于眾同分諸行相續(xù)未變壞假立為住,于眾同分諸行相續(xù)變壞假立無常。這生等四種,是有為法的四相,皆是于色心法上假立,離色心以外無別體性。這四相有約一期(即一個有情從生到死)與剎那(一念)的差別,這里是依一期說的。外法諸色等亦有生等四相,這里為什么單舉眾同分來說呢?這是因為外法諸色等有為相,由成壞等顯示,內(nèi)法諸行有為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(wù),不擁有所有權(quán),不承擔(dān)相關(guān)法律責(zé)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(quán)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下午3:38
下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下午8:36

相關(guān)推薦

  • 地藏經(jīng)基本知識

    (四)法隨法行 皈依三寶者的第四種正行是‘法隨法行’。法是指所證的涅槃,在一切法中,涅槃最勝,故得名法。隨法即道諦,它是能證涅槃的法,隨順于涅槃,故名隨法。行是學(xué)佛人的自心中受持此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八) 五、三科名次 (一)五蘊次第 五蘊中以色蘊為首,識蘊為末,這樣的次第,在建立上是有確定意義的。如《俱舍論》界品頌說:‘隨粗染器等,界別次第立。’這半個頌文顯示五蘊的次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四圣諦(一)

      【四圣諦的意義】 ‘諦’就是如是不顛倒,既是真理。‘圣諦’是圣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。‘四圣諦’說四種真理:一者、苦圣諦;二者、集圣諦;三者、滅圣諦;四者、道圣諦。唯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十八)   疑、見取、戒禁取、邪見四種,除苦受外,與樂、憂、喜、舍四受相應(yīng)。疑與后三見,皆分別起,地獄中無分別惑,所以不與苦受相應(yīng)。欲界的疑,若先作惡行,疑苦集諦等,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六)四分: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見分,三自證分,四證自證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,故名四分。 相是相狀,所緣為義。即能緣心自體轉(zhuǎn)變起用的時候,無記緣心法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第二節(jié)? 果 一、圣位所斷煩惱 聲聞乘行者,從世第一位善根之間發(fā)起真無漏智,即能斷盡三界的見惑而成為初果圣人。此后更不斷地數(shù)數(shù)修習(xí)無漏圣道,即能漸次地斷盡修惑而證得阿羅漢果。故圣位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地藏經(jīng)基本知識

    (三)皈依者應(yīng)具的認識和意志 《瑜伽師地論》六十四卷說:‘齊四緣故,說能皈依:一、知功德故。二、知差別故。三、自誓愿故。四、更不說有余大師故。’這里正確地說明了能皈依的人,對于所皈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地藏經(jīng)基本知識

    三、圓滿親近法:圓滿親近善知識的方法,《瑜伽師地論》四十四卷說有四種,如彼論說:‘當知菩薩由四種相,方得圓滿親近善及。一于善友,有病無病,隨時供侍,恒常發(fā)起愛敬凈信。二于善友,隨時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四念處

      在佛教中,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。在三十七道品中,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。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,又稱為四念處觀。為什么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?因為它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五、怨僧會苦五相:(一)與彼會生憂苦故。即與怨憎的人相會之時,心懷怨結(jié),引生憂苦。(二)治罰畏所依止故。倘若與已有怨恨的人有權(quán)有勢,一朝會面,畏其假借權(quán)勢治罰于己,于治罰生起怖畏故…

    佛學(xué)知識 2024年5月16日

發(fā)表回復(fù)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侯马市| 饶平县| 大悟县| 岳西县| 枣阳市| 大安市| 商南县| 诸暨市| 丹寨县| 正定县| 祁连县| 贺州市| 通江县| 三门峡市| 镇雄县| 紫金县| 四会市| 无为县| 云南省| 伊川县| 澄城县| 荣昌县| 鞍山市| 治县。| 宁武县| 连南| 龙岩市| 吴忠市| 嵩明县| 黎城县| 东兰县| 清苑县| 关岭| 庄河市| 新源县| 叶城县| 驻马店市| 庆安县| 双江| 德阳市| 米林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