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
(一)名義

隨煩惱,即隨從根本煩惱而起,故名隨煩惱。其義有二:一唯是慣惱分別差別義,即忿等十種,及忘念、不正知、放逸十三法,都是貪等根本煩惱的粗行差別分位上假立,依隨根本煩惱而起,故名隨煩惱。二是根本煩惱的等流,等流是同類義,就是隨惑與本惑同類,被其所引而生起,即無慚、無愧、掉舉、昏沉、散亂、不信、懈怠七法,雖然別有體性,不是從根本煩惱的分位假立,但它們是根本煩惱的同類染污法,由本惑為因而得隨有,所以得名隨煩惱。

這二十隨惑,隨其它們起用的寬狹,分為小、中、大三類。忿等十種,自類不并,只能各別生起,既不遍于染心,亦不遍于不善心,行位局故,名之為小隨煩惱。無慚、無愧兩種,自得俱生,行通忿等,唯遍不善,行位比小十稍寬而狹于后八,故得名中隨煩惱。掉舉等八,自得俱生,凡染皆遍,得俱生故,不可名小,染皆遍故,不可名中,二義既殊,作用廣大,故得名大隨煩惱。


(二)解說體業

(1)忿:依對現前不饒益境,憤發為性,能障不忿,執仗為業。即依現在可見聞的違緣事相境,或是有情,或是他見,即緣事生;由是憤恚,發起粗暴的身語表業。仗是器杖,論唯說執仗為業,是從粗猛多分說,實亦色括惡語表業。不忿即無嗔,忿恚故無嗔不生,故說為障。這忿即嗔恚一分為體,離去嗔心,沒有別的體相業用。

(2)很:由忿為先,懷惡不舍,結怨為性;能障不恨,熱惱為業。由忿對現前違緣事為先,心懷惡念不舍,是為恨相;由恨結怨,不能含忍,因而生起熱惱。這很也是嗔恚一分為體,離嗔別無相用。

(3)覆:于自作罪,恐失利譽,隱藏為性;能障不覆,悔惱為業。自己作了有罪惡行之后,恐失掉財利名譽,所以覆藏不自發露。凡是覆藏罪惡的人,心里必然憂悔熱惱,由此身心皆不得安穩而住。這覆以貪癡一分為體:不懼當來苦果而覆藏罪惡,這是愚癡;但覆藏罪惡,也是恐其失掉財利、名譽,這是貪心作怪,故亦貪分所攝。

(4)惱:忿很為先,追觸暴熱,狠戾為性;能障不惱,蛆螯為業。由忿恨為先,追憶往惡,忿很之境,接觸到現前的違緣,心便傲狠□戾,多發囂暴、兇險鄙惡的粗言,猶如蛆蟄,能致毒害。故論說蛆蟄為業。這惱也是嗔恚一分為體,離嗔以外,無別相用。

(5)嫉:徇自名利,不耐他榮,妒忌為性;能障不嫉,憂戚為業。嫉是嫉妒,徇是謀求,有嫉妒心的人,為了謀求自己的名利,聽聞或見到別人有光榮事的時候,心起妒忌,深懷憂戚,令身心不能安穩而住。光榮事即世間的富貴和出世的解脫品功德,通有為無為。這嫉亦是嗔恚一分為體,離嗔無別相用。不嫉即無嗔,非別有體。

(6)慳:耽著財法,不能惠舍,秘吝為性;能障不慳,鄙蓄為業。秘是秘藏,吝是吝借,即慳的異名。財即資其榮位等事,皆名為財。法即理教行果,皆名為法。慳吝的人,于財于法皆秘藏吝惜,不能惠施求者,所以產生鄙蓄的行業。鄙是鄙惡,蓄是蓄積,正是慳的體相。慳是貪愛一分為體,離貪無別相用。

(7)誑:為獲利譽,矯現有德,詭詐為性;能障不誑,邪命為業。矯是不實。詭詐即虛偽。矯誑的人,為了獲得財利名譽,心懷異謀,沒有功德,矯現有德,是詭詐現相的邪命事業,以貪癡一分為體。

(8)諂:為罔他故,矯說異儀,險曲為性;能障不諂,教誨為業。險是不實,曲是不直。諂由的人,為了貪圖名利,罔冒他人,雖事不合,曲順時宜,矯說方便,為取好他人的意思,掩藏自己的過失,而偽現特異的威儀,使師友不能認識他的本來之相,所以不堪任師友們的正教誨訓。這諂也是貪癡一分為體:貪名利故,諂是貪分;無智故諂,即是癡分。

(9)害:于諸有情,心無悲愍,損惱為性;能障不害,通惱為業。由對于有情所,沒有悲愍心,所以損害逼惱有情。此亦嗔恚一分為體,離嗔無別害相用。嗔障無嗔,正障于慈:害障不害,正障于悲。嗔能斷物命,害俱損他,是嗔害別相,準前善心所中說。

(10)憍:于自盛事,深生染著,醉傲為性:能障不驕,染依為業。自盛事,即暫獲世間榮利長壽等事,便深生染著,心恃高舉,驕醉傲逸,由是生長一切雜染污法,所以說染依為業。此亦是以貪愛一分為體,離貪無別相用。

以上十種,名為小隨煩惱。

(11)無慚:不顧自法,輕拒賢善為性;能障礙慚,生長惡行為業。對于自己沒有自尊心,和對于有漏無漏的善法沒有寶貴敬重心的人,即是于自身于善法都無顧念者,自然地就會輕視和遠離有賢德的人,拒絕善法,不羞恥過惡,而生諸惡行了。這是返慚的相用,準慚相翻應知。

(12)勝無愧:不顧世間,崇重暴惡為性;能障礙愧,生長惡行為業。對于世間的道德、法律、興論等,皆無顧忌的人,就會崇拜有暴惡行的人,和愛重惡法,不羞恥過惡,而生起一切的惡行。這是返愧的相用,準愧相翻應知。

無慚、無愧,是中隨煩惱。輕拒賢善,崇重暴惡,是這兩法的別相,不恥過惡,是兩法的通稱,所以這二法各有自體。不善心起時,隨緣何境,皆有輕拒善及崇重惡義,故此二法,俱遍惡心。

(13)掉舉:令心于境不寂靜為性;能障行舍,奢摩他為業。不寂靜即擾亂,是煩惱的共相。掉舉令心不靜,即顯掉舉非唯不寂靜,它的自性囂動,由其囂掉舉動,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不寂靜,障礙心平等正直住的行舍奢摩他。奢摩他就是止品。

(14)昏沉:令心于境無堪任為性;能障輕安,毗缽舍那為業。昏沉的自性懵重,皆是昏懵,重是沉重,由昏懵沉重,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于所緣境無堪能任持,因此障礙輕快安穩的毗缽舍那。毗缽舍那就是觀品。

(15)不信:于實德能,不忍樂欲,心穢為性;能障凈信,惰依為業。惰就是懈怠,不信者多懈怠,故不信為懈怠的所依。不信三相,翻善中信應知。不信的自相渾濁,又能惲濁其余的心心所,如極穢的東西,自穢穢他,是故說名心穢為性。由不信故,于實、德、能、不忍、不樂、不欲,非別實有不忍等自性。若對于染法起忍、樂、欲,體即欲等,不是不信的自體,僅是不信的因果而已。若對于無記法起忍、樂等,但是欲勝解,非與余法為因為果。

(16)無懈怠:于善惡品修斷事中,懶惰為性:能障精進,增染為業。于應修的善品事,和應斷的惡品事,而懶惰不修不斷,是為懈怠:由懈怠故,滋長染法,故說增染為業。還應該知道,非但于善不精進名為懈怠,即于惡法染事而策勵的去作,亦是懈怠,退失善法故。若于無記事策勵,于諸善品無進無退,是欲、勝解,非別有體。

(17)放逸:不染凈品,不能防修,縱蕩為性;障不放逸,憎惡損善所依為業。縱是縱恣,蕩是蕩逸,由縱蕩故,于染品不能防止,于凈品不能進修,就是放逸。因此增長惡法,損減善法。這是由懈怠及貪嗔癡,不能防惡及修善,總名放逸。慢疑等亦有縱蕩性,為什么不依慢疑等上建立放逸呢?這是因為慢疑等雖然亦有縱蕩性,不能防惡修善,但與懈怠及貪、嗔、癡等四種此較,則四法障礙精進及無貪等三善根的勢用力勝,所以做懈怠等四法建立放逸,而不依慢等。

(18)失念:于諸所緣,不能明記為性;能障正念,散亂所依為業。對于所緣善等不能明記,名為失念。由失念故,生起散亂,故失念為散亂的所依。癡令念失,故名失念,所以失念以癡念為體。

(19)散亂:于諸所緣,令心流蕩為性;能障正定,惡慧所依為業。流是馳流,即散功能義;蕩是蕩逸,即亂功能義。散亂的自性躁擾,令俱生的心心所法流蕩,于所緣法心不能安住,發生惡慧,所以能障正定,為生起惡慧的所依。掉舉與散亂的作用有什么差別呢?掉舉是令俱生的心心所于一種所緣境上解數轉易,即一境多解。散亂令心心所易緣各別境,即一心易多境。易解易緣,義成差別。

(20)不正知:于所觀境,謬解為性;能障正知,毀犯為業。對于所觀,非是迷暗,而是錯謬邪解,名不正知。由不正知多發惡身語業而毀犯戒等,故論說毀犯為業。知即是慧。但由癡故,令知不正,名不正知,故以癡慧兩法合為自性。

以上八種,名八大隨煩惱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下午3:18
下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下午3:19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無始無明:什么是無明?無明就是對無我的真理以及法界實相不了解、不知道,沒有智慧的光明。 一念無明,就是不了解、不知道小乘的三法印“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盤寂靜”,即一切萬法,剎那變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四、辨相:布施等十種波羅蜜多之所以得名波羅蜜多,是有一定的因緣條件的,否則普通的善心凡夫和修解脫行的二乘人,也能修行布施持戒等,是否也可以稱他們所行所作就是波羅蜜多呢?不能,這些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一)

    人死的時候,就像從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獨自離開,在那個時候,錢財、地位、受用都沒有用,唯有正法最有用,可是很多人卻不重視以正法來利益亡者,我看到有些人家里人死后,一處理完尸體就沒事了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前面所說的皈依三寶、受持五戒、修行十善,就能得到人天善趣的異熟果報身,并得殊勝的等流果,和殊勝的增上果,及成就殊勝的功德法,與圓滿未來世成佛的凈土莊嚴,都是或順現受、或順生受、或順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蓮花在佛教中表示什么

    在佛經中說,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,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,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。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,因為它生長于污泥,綻開于水面,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。而蓮花除了蓮瓣,還有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三法印

    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以及涅槃寂靜。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,在其他宗教是絕對沒有的,這是佛教的特色,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處。三法印是闡釋人生宇宙的三個真理,它可協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三皈五戒(三)

    (三)、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: 五戒本來是做人的根本,不論佛陀制定與否,五戒中的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條戒,是人都會知道它是罪惡的,既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會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。佛說有一種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六)

    (十)穿新衣 穿新衣服,特別是穿名牌新衣服的時候,可以念誦咒語:嗡梭巴哇悉朵沙爾哇達摩梭巴哇悉朵吭。即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意思。同時觀想衣服也是空性,然后從空性當中產生一個供品的種子字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三) 這六種香,都是實有,經論中沒有明文說香是假法故。問:好惡等三,攝法已盡,何須更立俱生等三呢?答:事類不同,安立初三種:起用時別,復立后三種。或將境就心,安立初三種:忘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二)受學學處 受學學處,就是戒律儀。皈依三寶的佛弟子,在受皈依以后,隨其自己的能力,應受學如來所制的學處,既受學學處,為了保證清凈,無有垢染毀壞,就必須修行戒律儀。修戒律儀應該注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昭平县| 临沂市| 莱阳市| 武威市| 封开县| 云浮市| 那曲县| 葫芦岛市| 隆林| 琼中| 仁寿县| 曲阜市| 五家渠市| 和龙市| 巴彦淖尔市| 双辽市| 荣成市| 视频| 沙田区| 铜川市| 莱西市| 望城县| 手游| 兴义市| 泸水县| 遵义市| 仲巴县| 怀宁县| 盘锦市| 永善县| 随州市| 保亭| 迭部县| 南安市| 鹿邑县| 柏乡县| 哈巴河县| 泰安市| 龙川县| 长沙市| 凤翔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