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四)

? ? ? ?我們應不斷地修持清凈心,使我們能直接地觀照到一切法界與眾生本來就是清凈與圓滿。而更進一步無論因外境而起的念頭,或過去深植于內心的經驗,我們必須了知其本質并無實有,而自然解脫。我們切莫追憶過往的心念,并沉迷于此種憶念之中。若是興起妄念,即行覺察而斷絕。如不予以斷治,則一切成功、勝利、敵人、財富、經營或任何世間成就的沉迷,將產生無止盡的煩惱,一如微風吹過湖面,漣漪不絕。

若任由自己沉迷于欲望、仇恨、無知、嫉妒的憶想當中,那無異是使自己沉浸妄想之中,正因對此一切情境的執(zhí)著,惡業(yè)造作生起而苦惱隨之而來。雜念來時,僅覺察它的興起,并同時了知它無來處、無住處、無去處,也無蛛絲馬跡可尋,一如燕過晴空、飛影自逝。依此思維,念頭來時則于之于絕對無邊的境界念頭不來則隨順自然無念。

簡而言之。

 

第二點,于正行時,我們的一舉一動均須啟發(fā)為對真實體性的領悟,而心必須專注于此種修法。假若初學者修此證悟較為困難,或甚至不可能時,則應專心一志于觀想蓮花生大師,以免心識滲入任何的妄念。

第三點,也就是最后回向。將所有修持,以及其功德發(fā)心回向于一切眾生。以上即大乘佛法的三大特點,前行依此修持可得果。正行,避免修持過患而偏離。以及結行,或回向,無限的增上利益。

我們必須從此時開始,直至最后一息,努力精進。此種精進非常重要,因為我們于恐懼及面臨死亡的剎那,所能依恃的就是信念及信心。并時時自念臨終時,也應當憶知所有蓮師的教義,并且使之牢牢記得。在懼恐中死亡時實在是很難如法修持,除非是在生前經常修習。

修法者應能面對任何外緣,不因順境而歡喜,也不以道境而悲傷。不執(zhí)著期望與疑惑,而謹慎地依止蓮師。歡樂與悲傷,高興與憂愁,皆無自性,均可成為我們修行的助緣、或道緣。而所有經驗均是對修行真誠的考驗,此即上師瑜珈的真實本質,也是其主要的修持。若能循此途徑努力精進,此即為唯一甚深的教法。

而關于生起次第的精密觀想方法,應有四種:是四種配合清凈「四生」之過程。四生,即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。此上師瑜珈,具有此四種精要,卻無此等的繁瑣。其它方面,生起次第的修持,亦均包含于上師瑜珈之中,而不必分別研討。此為「清楚相」,即是清楚觀想本尊,「清凈觀」,即是了知本尊各種外相的表義。(例如,一頭表絕對與統(tǒng)一,兩臂表方便與智慧),堅固的佛慢表堅固不拔的信心,從本以來即是本尊等。

這上師瑜珈也是圓滿次第的基本。圓滿次第具有六種成就法,拙火或靈熱,為成就的根本,幻化身為成就的基礎,夢修反應成就的進度,光明為成就的本質,中陰為修證的延續(xù),破瓦(遷識),則允準行者中途銜接道果。所有這六種修持法,必須發(fā)軔于上師瑜珈。拙火與幻化身的修持,契合與上師金剛不壞身之相應,夢修與光明,則契合上師金剛語的相應,中陰與破瓦,則與上師金剛意相應。所以,上師瑜珈為圓滿次第修持的基礎,為圓滿次第修持的心要。

發(fā)心證悟甚深的圓妙智慧的行者,應當了知證悟本具的智慧,實為上師加持的道果。任何行者欲開拓超越世間聰明的智慧,而不祈求上師者,一如在巖洞之內,卻要觀察旭日太陽的燦耀一般。絕對不會明白外境與內心是本來如一的。

上師瑜珈,即為實踐一切事物本來面目的究竟法門,為一切本來面目的核心。核心乃伏藏的本質,雖不外顯,卻存在于一切。縱然生起、圓滿及佐欽次第的教法無數(shù),它們均攝納于上師瑜珈宛如連鎖,所有教法均淵源于此。

此修法易于進行,且能趨入高超成就,一如高科技的機器于一小時內,完成相等于數(shù)千工人的工作。此法集納所有其它教法于內,了無遺漏。上師相應法,為增進修持、排除障礙的主要方法,可謂一即是一切的法門。上師相應法,雖名為加行的一部份,而實際上為一切修持的核心,無論寧瑪、薩迦、噶舉或格魯各派,均以上師相應法為修持佛法的基礎。

上師瑜珈不同于生起與圓滿次第,是可以于住何時間來修持的。如修習生起及圓滿次第,對于坐姿、語、意等諸要點,每一樣均須注意。修習生起次第中的閉關,全日必須按時修習,四座必須安排壇城,以及水、水、花、香等外供養(yǎng),及食子、紅、白菩提等內供養(yǎng)。然而上師瑜珈,卻可于任何時間,任何環(huán)境下修持,且可完成所有生起次第之所須。

上師瑜珈能闡發(fā)我們的俱生智慧。行、住、坐、臥中均應時時祈請上師:「上師了知一切,請慈悲眷顧。」時時持此虔敬的心,則易得上師加持。跟隨上師,而一心專注修行,則能時時警策我們身、語、意的諸業(yè),而明白取舍之道。

由上可以了知,我們應當堅定地去避免惡業(yè),即使在夢中,也不可不如此。同時,即使修持征小的善業(yè),持此善業(yè)而專心修持,也可達到不可思議的修行進步。若不依此而行,我們將有順從不良、壞習氣、惡業(yè)的傾向,以至于背棄了善道。

我們必須建立觀照之心之習慣,于二十四小時中均可了知我們的所為、所行。如作惡業(yè),便思維上師萬般叮囑,我仍不能避免惡業(yè),在他面前,我將自覺慚愧。而所有勇父空行均將因此對我失望,立即心生懺悔。生起金剛意志后,只作善業(yè)。若能累積一日的善行,則可藉下列三點來加強前行或發(fā)菩提心,即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心。正行或體解空性,增長專一。瑜珈后行,由我修持而來的一切福德功德,均回向眾生,使他們迅速得到解脫。

由以上各點看來,觀照內心與自省,實為內在上師與真正的根本上師。如果永久維持此觀照之心及自省,則累積善業(yè),且消除惡業(yè)將易如反掌。

上師瑜珈為八萬四千法門的主體,甚深廣大無與倫比。所有有此幸運的弟子,應當衷心珍視此種修持。即使歲高至八十歲,仍應效仿巴祖仁波切一般,每日早晨無間斷的修持,以生起虔敬之心。蔣揚欽哲旺波對所有傳承修持具有徹底之了解,他不僅依此修習,而且成就全部的修法,以隆欽心髓的上師瑜珈為要。蔣揚欽哲旺波認為上師相應法容易實踐,而心要甚深,因而全力傳授予他的弟子。

莫以為上師相應法簡短,而視之為低層的教法,只是如同上師賜予一口食物罷了。實際上,這法門實為一切法之根本與不二法門。無垢光尊者在廣義體認后曾說:「此上師相應法,開啟智慧門之鑰?!谷绻覀兿嘈胚@位尊者的話,我們亦應相信上師相應法。如果無此,任何甚深教法皆屬徒勞。如果能專心修持此法,而不將之視為低層教法,則極高的體悟將自然出現(xiàn)。

上師相應法被視為「外修持」,但此并非貶損之詞。例如,語、意依身之「外相」而成立,無此外相的任何修持,途中得進展將受到障礙。所以上師相應法,實在包括全部的修持進階。近年來,修法者均好追求較高深的教法,這些人應該牢牢記住,最偉大的傳法者、教授者,以此法為主要修持。

我們應當堅定相信,并專心修持。如依此修持而無相應(比如一年之內),我們不必氣餒、失望,亦無須受制于懷疑念頭。密勒日巴尊者曾說:「不可期求即刻解脫,而應終其一生修持?!?/strong>

我們如能下定決心,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墳墓。所有修持過程中的體驗與悟證自然會現(xiàn)起。否則無耐心的短暫修持,不可能引出證悟的經驗。西藏有句諺語說:「除非持續(xù)修持,殊勝的法意是不會升起的!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8日 下午7:01
下一篇 2024年5月28日 下午7:02

相關推薦
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3)于善知識如法親近 學佛者尋求善知識時,在未親近和請求為依止以前,可以盡量的觀察其有德無德,是否可以親近依止,若經過觀察以后,認為是有德的善知識,確可為自己親近的師長,而后正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四)

    四、具體方法 在《入行論廣釋》與《華嚴經》中,也專門講了很多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,大家也可以參考。 此處介紹的行為轉為道用法門,既有顯宗的方法,也有密宗的方法,故而稱為顯密雙運的行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食存五觀

    在佛門中,學道者吃飯時,要觀想: 一、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:面對供養(yǎng),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,并思量粒米維艱,來處不易。智度論云:此食墾植收獲,舂磨淘汰,炊煮及成,工用甚多。量彼來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下面再看順觀十二因緣(十二有支): 1、無明緣行:由有如是無明故,緣于如是無明,而有六識心造作種種善、惡等有記業(yè)之行支。 2、行緣識:緣于行支之善惡業(yè)故,便有業(yè)種必須轉入來世報償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六度(下)

    出世間禪定、就是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三乘圣人所修所得的禪定。阿羅漢、辟支佛、二乘人得證滅受想定,受想已經滅了,第六意識已不起作用。這種定力能斷除三界之內的見思二種煩惱,能破除我執(zhí),沒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五位百法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,就是為不了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,并且法相名詞多以萬計,更不容易從各個名相之間得到系統(tǒng)的認識。但是我們假若能夠從某些有系統(tǒng)性的名相去學習,而弄清楚其意義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什么出離心(一)

    出離心是佛法專用詞,佛經里講的出離心就是取出世間的妄念,遠離世間的煩腦之事,故被稱為出離心。可是多數(shù)佛教徒認為出離心就是遠離世間法、厭惡輪回之事、日月追求解脫之道。若是這樣理解也沒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為什么有時好人不得好報?或好心不得好報? 首先、人們對好人、好心的概念很模糊。好人的最低標準,應該是受持五戒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因為受持五戒是得人身的基本條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聲聞果與佛果

    (二)、三明: 宿命、天眼與漏盡三通在斷除煩惱的阿羅漢才可稱為三明。此三明是以智慧證得徹底究竟,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;而‘通’只不過有此種能力罷了。 (1)、宿命通:具有三明六通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色:有四種,即顯色、形色、表色、無表色。其中只有顯色是色的實體。 1、顯色:就是顏色,眼識所了別的只有顯色。佛教里說的顯色,粗說只有四種,即青、黃、赤、白;細說則還有明、暗等。 2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
發(fā)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最近文章

推薦文章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吉林省| 吉木萨尔县| 宜州市| 玛沁县| 株洲市| 托克逊县| 沾益县| 辉南县| 偃师市| 连城县| 达尔| 绥中县| 兴城市| 玉屏| 榆社县| 宜丰县| 蒙阴县| 廊坊市| 峡江县| 霍邱县| 图们市| 永城市| 两当县| 鹤岗市| 汝南县| 柳河县| 凤台县| 城步| 安仁县| 黄浦区| 兰西县| 林甸县| 冕宁县| 塔河县| 睢宁县| 祁阳县| 于都县| 滕州市| 南漳县| 尚义县| 保山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