‘光目聞羅漢指示,即依其教,舍自己所愛之物,而畫端正、莊嚴之佛像,燈、涂、果、樂,種種珍饈,陳列佛前,至誠供養;復一心不亂,念佛功德名號,悲泣瞻禮’。人有孝心,佛有感應。中夜已過,‘當后夜時,忽夢見佛身,金色晃耀,功德巍巍,猶如寶山,放大光明遍照十方。而告光目言:“汝母不久,當生汝家,才覺饑寒,即當言說,汝自知之。”’
發夢,夢見佛是好的。出生菩提心經云:“若有夢見佛形像,諸相具足莊嚴身,眾生見者應歡喜,念當必作調御師。”
其后家內。婢生一子。未滿三日。而乃言說。稽首悲泣。告于光目。生死業緣。果報自受。吾是汝母。久處暗冥。自別汝來。累墮大地獄。蒙汝福力。方得受生。為下賤人。又復短命。壽年十三。更落惡道。汝有何計。令吾脫免。
此乃重業輕報之文。
其母罪重,應墮地獄受苦,今圣女以念佛、塑像兩種功德,令其轉重成輕,地獄受苦身轉為婢子身;又仗佛力,宿因能說。故云:‘未滿三日,而乃言說。’又仗佛力,知阿女來救。而‘稽首’者,叩頭至地,稍留片刻,表敬也。‘稽首而復悲泣,告于光目’者,知恩感謝也。‘生死業緣,果報自受’,此二句,乃自覺之文;今日乃知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,人死業存,自作自受,我親自嘗之矣!能不信耶!吾非別人,乃是汝母。吾死之后,即入無日月光明幽冥世界。所謂:“鐵圍兩山間,窈窈何冥冥,神識墮其中,不睹日月精。展轉不相見,但聞叫呼聲。”自與汝別后,累墮大地獄受苦,今蒙汝念佛、塑像之福力,方令我轉生陽間,為下賤人。前生殺業,余報所感,今生命短,只有十三歲。我的惡業生報已過,后報未盡,還要墮惡趣受苦,汝有何計,究竟令吾脫免下賤、短命惡道之苦呢?
光目聞說。知母無疑。哽咽悲啼。而白婢子。既是我母。合知本罪。作何行業。隋于惡道。婢子答言。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。若非蒙福。救拔吾難。以是業故。未合解脫。光目問言。地獄罪報。其事云何。婢子答言。罪苦之事。不忍稱說。百千歲中。卒白難竟。